[收稿日期]2022-09-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20ZDA01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和发展趋势研究”(19LLKDA012)。[作者简介]姚肖雅(1995—),女,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022年第4期总第121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22TotalNo.1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探析姚肖雅(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摘要]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相对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和综合性、长期性和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相对贫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贫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A811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22)04-0007-07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在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于2020年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中国力量,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人口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事业的终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应将扶贫工作的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为此我国提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战略举措,其目的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在脱贫基础上能够逐步实现致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自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来,理论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相对贫困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既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