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附13例报告〕第一页,共四十一页。乙状结肠冗长症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在临床并不少见,但国内外文献报道却较少。总结我院近20年中13例具有较严重临床病症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第二页,共四十一页。1.1年龄与性别:13例中男9例,年龄24岁~74岁,平均46岁;女4例,年龄32岁~58岁,平均42岁。第三页,共四十一页。1.2病症;本组病例均有排便前腹胀、腹痛、排便困难及便秘等病症。排便间隔时间3天~12天,平均5.6天。多数患者有服用硫酸镁、果导片、番泻叶等泻剂病史,而且疗效逐渐变差。发病病症:慢性腹胀、便前腹痛及排便困难等。其病症随发病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有4例患者在术前检查为左下腹活动性肿块,5例伴有急性不全性结肠扭转,保守治疗后缓解。第四页,共四十一页。1.3诊断及类型:本组患者均在术前经钡灌肠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冗长症,并在术中确诊为乙状结肠冗长,其中2例同时合并横结肠冗长。13例中单纯乙状结肠冗长11例,合并有横结肠冗长者2例。第五页,共四十一页。1.4检查方法:术前根据钡剂灌肠X片测量自左髂嵴至第三骶椎处乙状结肠的长度。术中测量髂脊平面至第三骶椎上缘中点乙状结肠纵轴的长度;同时测量乙状结肠游离处系膜缘至第三骶椎前面附着点的系膜长度及两端附着点的宽度。〔参考〕第六页,共四十一页。1.5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13例中行全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局部乙状结肠切除术11例。病理结果: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伴肠壁肌层肥厚9例;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伴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局部退变3例;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合并结肠息肉1例。第七页,共四十一页。1.6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6天。均未出现手术合并症。有5例术后3个月内复查表现有便频,每日排便2~4次不等,此病症随时间延续逐渐恢复正常。其余8例术后短期预后良好。13例中连续随访1.5~2年者11例。随访病例均在术后停用泻剂和所有助便药。腹胀、腹痛、排便困难及便秘等病症消失。第八页,共四十一页。2讨论2.1乙状结肠的解剖〔1〕:乙状结肠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其上端多在左髂嵴水平面上下0.5范围内。下端位置最高在骶岬平面,最低在第三骶椎上缘,最多在1、2骶椎之间范围内。第九页,共四十一页。乙状结肠的解剖〔2〕:乙状结肠长度平均为38厘米,最短10~13厘米,最长可达60厘米以上。肠腔为4.2厘米,是结肠中最窄的一段。其形状不定,多为乙状形。在第3骶椎高度延续为直肠。第十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