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病症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相关死亡率高。第一页,共三十四页。一、流行病学第二页,共三十四页。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和>80%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第三页,共三十四页。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病症常不典型,常见的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肺部、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和血流。消化道感染发生率增加与黏膜屏障受损有关,越来越受到重视。有10%~25%患者出现血流感染,其中大多数为有长期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而血流感染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感染的发生、严重程度及临床过程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第四页,共三十四页。在世界范围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致病菌谱发生了很大的变迁。预防用药的广泛使用等使得革兰阳性菌感染变得更为普遍。近几年来,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未见明显增加,可能与第3、4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以及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逐渐频繁有关。第五页,共三十四页。我国目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常见细菌病原体分布:常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见革兰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肠球菌〔包括VRE〕、链球菌属。除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外,非发酵菌在革兰阴性菌中占据很大比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排首位。第六页,共三十四页。推荐对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在出现临床表现后尽早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的治疗第七页,共三十四页。二、定义第八页,共三十四页。中性粒细胞缺乏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0.1×109/L发热: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小时。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低体温表现。第九页,共三十四页。三、患者风险评估第十页,共三十四页。1、高危患者:符合以下任一项标准均被认为是高危患者,该类患者应首选住院接受经验性静脉抗菌药物治疗。〔1〕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或预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