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叶松道2012.4.25第一页,共三十四页。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广泛,其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部分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分析仪,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的重视。第二页,共三十四页。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第三页,共三十四页。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第四页,共三十四页。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核左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第五页,共三十四页。核左移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第六页,共三十四页。核左移第七页,共三十四页。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核右移第八页,共三十四页。核右移第九页,共三十四页。第十页,共三十四页。核棘突、鼓锤状核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核棘突。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Pelger-Huet核异常Pelger-Huet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表现。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