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前、术中和术后用药第一页,共七十五页。前言据文献资料报道,冠心病在我国的平均发病率为6.42%,每年死于冠心病者至少100万人。近年来,在标准药物治疗根底上进行经皮的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经PCI能够疏通狭窄或阻塞的心脏血管(冠状动脉),较为彻底迅速的缓解、消除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病症,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再缺血发生率,是血液循环重建和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尽早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冠脉血流更是至关重要。第二页,共七十五页。自从1977年Gruntgiz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如支架、旋磨、旋切、激光的开发应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扩大,疗效日益提高。PCI具有穿刺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影响溶栓或抗凝药物的连续使用等优点。第三页,共七十五页。斑块损害及其核心局部的暴露是血栓形成的初始条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凝血和纤溶系统又在血栓形成中起决定作用,有多种因素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在内皮细胞受损时。可表达组织因子(TF)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Ⅶ形成复合物后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继而形成凝血酶,凝血酶又进一步激活血小板。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合活化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又促进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系统和凝血系统失衡导致血栓形成。第四页,共七十五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斑块破裂和内膜撕裂.引起血小板聚积和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因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和(或)斑块脱落及血小板在微循环异常激活与黏附等原因,可能导致已开通血管的相应心肌微循环障碍,甚至血管闭塞,进而影响临床预后。血小板血栓不仅参与手术期,而且参与和术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参与PCI后再狭窄过程。基于上述机制,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PCI围手术期的药物包括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和肝素抗凝治疗。第五页,共七十五页。冠脉造影狭窄血栓ThrombusinLAD/DIAG第六页,共七十五页。PCI过程第七页,共七十五页。支架植入过程示意图第八页,共七十五页。支架植入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可引起血管内伤,促进血小板激活和聚导致围术期支架内血栓形HoffmannRetal.Circulation.1996;94:1247-1254第九页,共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