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儿科王军第一页,共二十一页。概述红细胞葡糖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G-6-PD缺陷,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病率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东印度、菲律宾、巴西和古巴等。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自治区〕,以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3岁以下患者占70%,男性占90%。成人患者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病人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绝大多数病人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本病因南北各地气候不同而发病有迟有早。第二页,共二十一页。遗传学本病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基因位于Xq28,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杂合子具有不同的表现度,男性杂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发病;女性杂合子亦可发病,取决于其缺乏G-6-PD的红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之为不完全显性。按照WHO标准化的生化方法研究,迄今已发现400多种G-6-PD变异型,其中有20多种能发生溶血,其余的那么酶活力正常,且无临床病症。正常白种人和黄种人的G-6-PD为B型,正常黑种人约30%为A+型。我国人中已发现的变异型达40种以上,如香港型、广州型、台湾客家型等。第三页,共二十一页。遗传学根据酶活性和临床表现可将G-6-PD分为5大类:①酶活性严重缺乏伴有代偿性慢性溶血,这一类属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其酶活性几乎为0,无诱因亦可发生慢性溶血,我国人中的香港型属于此类;②酶活性严重缺乏〔<正常的10%〕,摄食蚕豆或服用伯氨喹琳类药物可诱发溶血,我国人的台湾型属于此类;③酶活性轻度至中度缺乏〔正常的10%-60%〕,伯氨喹琳类药物可致溶血,我国人的广州型属于此类;④酶活性轻度降低或正常,〔正常的60%-100%〕,一般不发生溶血,正常人的A和B型属于此类;⑤酶活性增高,此类极为罕见,且无临床病症。第四页,共二十一页。发病机制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㈠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诱发溶血的机制G-6-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氢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释出H+,从而使辅酶Ⅱ〔NADP〕复原成复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是红细胞内抗氧化的重要物质,它能使红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复原成复原型谷胱甘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