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二十二页。内容提要患者(huànzhě)身份与部位识别原则入院患者身份与部位的识别特殊人群身份与部位的识别特殊检查时患者的身份识别特殊治疗时患者身份与部位的识别特殊场所患者的身份识别第二页,共二十二页。(一)患者身份和部位的识别(shíbié)原则1.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2.身份识别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ID号/住院号等。3.进行患者身份时,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qiàdàng)的方式,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4.实施有创或高危护理活动前,应主动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等科室中,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必须为其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腕带上应有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住科室、ID号/住院号等信息。第三页,共二十二页。6.对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场所(如急诊科、中心输液室、产房、高压氧科等人员流动快、风险高的诊疗场所),接受特殊治疗(如放疗、化疗、手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有效的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伤害。7.在急诊急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进行进行临时命名或编号,待病情稳定后再作进一步的身份确认。8.在治疗前,应有两位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份的核对;必要时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参与部位确认。出科室时,应携带患者的X处、CT或MR片等资料,严防(yánfáng)患者在进行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中发生部位及方式的错误。第四页,共二十二页。(二)入院(rùyuàn)患者身份与部位的识别1.当患者办理入院(rùyuàn)手续时,应与意识/精神正常、沟通无障碍的患者充分沟通,协助填写相关资料,确认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籍贯、ID号/住院号以及身份证号码,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2.医保、公医或其他商业保险的患者,应核实其医保卡或公医证,确认其他相关资料,认真分类,作出标记。第五页,共二十二页。(三)特殊人群身份(shēnfen)与部位的识别意识(yìshí)/精神障碍感觉器官(gǎnjuéqìguān)功能不全婴幼儿痴呆者特殊人群第六页,共二十二页。1.患者就诊时,护士应通过陪伴者获得患者姓名、年龄、籍贯、出生年月、ID号/住院号、支付方式等信息。患者入院时,应填写手腕识别带,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