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防治(fángzhì)知识临清市疾病(jíbìng)预防控制中心2013.4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种类(zhǒnglèi)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防治过程中注意的问题第二页,共三十三页。第二页,共三十三页。肠道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ɡānyán),丙类传染病中的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第三页,共三十三页。第三页,共三十三页。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通过肠道传播(chuánbō)的(病毒性脑炎)疾病,广义上也称肠道传染病。第四页,共三十三页。第四页,共三十三页。1.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3.人群(rénqún)易感性:普遍易感。第五页,共三十三页。第五页,共三十三页。4.分布特点:(1)地区分布:遍布(biànbù)世界各地。在气温高、温度大、降雨量多、经济条件差、卫生设施落后、饮水和环境不卫生的地区,发病率高,且容易引起流行或暴发。(2)季节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细菌性的每年的5-10月为流行季节,第六页,共三十三页。第六页,共三十三页。高峰在7月和8月份;病毒性的,一般在冬春季高发。(3)人群分布:多发于文化程度低、个人卫生习惯差的人群。老人与小孩及体弱多病的人易发,还有与受病原微生物感染(gǎnrǎn)的机会多少有关。第七页,共三十三页。第七页,共三十三页。5.影响发病的因素: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liúxíng)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如居民的生活条件、卫生设施、风俗习惯、战争、饥荒等,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第八页,共三十三页。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量、相对温度、水旱灾害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强度。而个人(gèrén)卫生习惯、机体免疫水平及病原体变异或传入新菌型等,对发病强度影响也很大。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第九页,共三十三页。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yǐnq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第十页,共三十三页。第十页,共三十三页。除了政府(zhèngfǔ)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安全供水和搞好环境卫生等治本措施外,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对肠道传染病危害性、可防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