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江苏省疾病(jíbìng)预防控制中心胡月梅第一页,共四十五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dòngwù)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寄生虫病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疾病第二页,共四十五页。传染病学是研究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cùshǐ)患者恢复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的一门临床学科。第三页,共四十五页。中国中国(zhōnuó)ɡɡ(zhōnuó)ɡɡ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淋病、梅毒、结核、鼠疫等。1964–1980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淋病、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O139血清型霍乱(huòluàn)、O157:H7感染、SARS、人禽流感等。西部大开发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第四页,共四十五页。传染传染过程传染(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传染过程:传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huánjìng)的影响。第五页,共四十五页。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páichū)体外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infection)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潜在性感染(lateneinfection)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第六页,共四十五页。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份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rènhé)病状。第七页,共四十五页。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一定出现疾病的表现。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zà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