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shǒuzú)口病诊疗指南许剑2015年8月第一页,共四十页。一、概念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物理学检查六、诊断(zhěnduàn)七、鉴别诊断八、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九、处置流程十、治疗内容提要第二页,共四十页。•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定义:•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nǎoyán)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第三页,共四十页。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年在加拿第四页,共四十页。•病原学•肠道病毒共72型,包括脊灰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EV68—EV72。能引起(yǐnqǐ)手足口病的有20多型•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第五页,共四十页。发病机制:肺出血血性泡沫痰疱疹发热病毒血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hūxī)浅、困难精神差嗜睡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肺动脉压增高易惊脑干损害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血管收缩皮肤花纹四肢发冷心率增快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升高第六页,共四十页。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tōngcháng)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第七页,共四十页。•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pàozhěn)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第八页,共四十页。•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jiāochā)免疫。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第九页,共四十页。•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fùzá)、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