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第一页,共五十三页。•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chuánbō)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常有脾肿大与贫血。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病原治疗首选氯喹和伯氨喹啉联合治疗。第二页,共五十三页。•[病原学]•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sānrì)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第三页,共五十三页。•疟原虫的发育过程(guòchéng)分两个阶段、有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间宿主。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第四页,共五十三页。•(一)疟原虫在人体内(tǐnèi)的发育阶段•1.红细胞外期第五页,共五十三页。•子孢子蚊唾液→血液→肝细胞内→裂殖体一周→裂殖子(肝细胞破裂)→被吞噬细胞(tūnshìxìbāo)消灭或重进血液→红细胞→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红细胞胀破→①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临床症状;•②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增殖,间歇发作:•③部分裂殖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吸入雌性按蚊胃内→合子→动合子雌蚊胃壁囊合子→孢子囊逸出子孢子蚊虫叮咬入人体第六页,共五十三页。•疟原虫子孢子(bāozǐ)多型性假说第七页,共五十三页。2.红细胞内期(1)裂体增殖(zēngzhí)(2)配子体形成第八页,共五十三页。•(一)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有性生殖(yǒuxìngshēngzhí)•孢子增殖第九页,共五十三页。•[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tújìng)•中华按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巴拉巴按蚊第十页,共五十三页。•(三)人群(rénqún)易感性第十一页,共五十三页。(四)流行特征•1.地区(dìqū)分布•2.季节性第十二页,共五十三页。•发病(fābìng)机理和病理变化第十三页,共五十三页。•疟疾的凶险发作(fāzuò)主要见于大量疟原虫感染和进入高疟区的无免疫力的居民。第十四页,共五十三页。•疟疾的病理(bìnglǐ)改变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脾脏•肝脏•脑•骨髓第十五页,共五十三页。•其他器官如胃肠、肺、心、肾上腺等亦有不同(bùtónɡ)程度的疟色素沉着。第十六页,共五十三页。•[临床表现]•潜伏期:间日疟1~3周,三日(sānrì)疟3~4周,恶性疟1~2周,卵形疟2周左右。第十七页,共五十三页。•(一)典型(diǎnxíng)发作•1.间日疟即间日定时的寒战发作,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第十八页,共五十三页。•(1)寒战期:突然发病,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