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nǎoyán)(nǎoyán)(epidemicencephalitisB)(epidemicencephalitisB)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fùshǔ)(fùshǔ)医院医院梁红霞梁红霞第一页,共八十页。第一页,共八十页。22概述(ɡàishù)1935年首先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所以又叫“日本脑炎”1952年我国统一(tǒngyī)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二页,共八十页。第二页,共八十页。33甲型脑炎(nǎoyán)最早于1915年流行于罗马尼亚(luómǎníyà)的布加勒斯特1917~1924年曾发生多次大小流行1924年以后未再发生流行冬春季发病,呼吸道传播第三页,共八十页。第三页,共八十页。44简称乙脑,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zhǔyào)分布在亚洲地区夏秋季流行,多见于儿童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第四页,共八十页。第四页,共八十页。55临床(línchuánɡ)特点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nǎomó)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第五页,共八十页。第五页,共八十页。66讲课(jiǎngkè)内容病原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流行病学(liúxínbìnɡɡ(liúxínbìnɡɡxué)xué)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jiǎnchá)(jiǎnchá)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治疗预防预防第六页,共八十页。第六页,共八十页。病原学病原学(乙脑(乙脑(yǐnǎo)(yǐnǎo)病毒)病毒)第七页,共八十页。第七页,共八十页。88形态(xíngtài)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bìngdú)直径20~40nm,呈球形。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核心被外膜包裹第八页,共八十页。第八页,共八十页。99繁殖(fánzhí)条件在蚊体内(tǐnèi)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第九页,共八十页。第九页,共八十页。1010特点(tèdiǎn)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胞质内繁殖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yìzhì)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第十页,共八十页。第十页,共八十页。1111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均很敏感。含病毒的悬液在100℃2min或56℃30min,即可失去活力。但耐低温和干燥,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在50%甘油中4℃时可保持(bǎochí)3个月。常用消毒液均能灭活,如5%碳酸,3-5%来苏儿1-2分钟即可灭活,对酒精也敏感。第十一页,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