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二十七页。第一页,共二十七页。第二页,共二十七页。第二页,共二十七页。冻疮(dòngchuāng):冻疮多见于冬季气温低且较为潮湿的地区,多发生在手脚的末端、鼻尖、面颊和耳部等处。患处皮肤苍白、发红、水肿、发痒热痛,有肿胀感。严重的可出现紫血疱引起患处坏死,第三页,共二十七页。第三页,共二十七页。(yúmín)第四页,共二十七页。第四页,共二十七页。机体局部长时间暴露于湿冷环境中,动脉痉挛、皮肤血管发生强烈收缩,血流滞缓、影响细胞代谢。受影响的部位最初感觉缺失,待局部复温后,血管扩张、组织反应性充血。随之出现感觉异常与烧灼样疼痛。局部出现水肿、起疱,可形成溃疡,常伴发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甚至组织坏死。治愈后组织对寒冷特别敏感,受冷刺激肢端常发紫。第五页,共二十七页。第五页,共二十七页。冬季及高寒地区外出,应有防寒、防水服装。寒冷环境中工作时应注意防寒保暖,手、足、耳处可外涂防冻疮霜剂。冻疮发生后局部摩擦与按摩并无益处,反可加重损伤并导致继发感染。局部可外用冻疮膏,已破溃者也可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软膏。战壕足的治疗应在反应性充血期或之前即开始,肢体应当尽早脱离湿冷,置于温暖、干燥的环境中。抬高肢体、减轻水肿、避第六页,共二十七页。第六页,共二十七页。冻结性冷伤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包括局部冻伤和全身冷伤(又称冻僵)。局部冻伤在细胞水平上有冰晶形成,且有细胞脱水及微血管闭塞等改变。气候、海拔、衣着保暖、暴露时间以及组织湿化程度对冻伤的发展均有影响。全身冷伤常发生在严寒季节、高海拔地区,或是在雪崩、暴风雪等灾害状况下发生。第七页,共二十七页。第七页,共二十七页。病理(bìnglǐ)(一)在冷冻作用(zuòyòng)下组织细胞的改变1.危险温度:为10°~15°C细胞分解(fēnjiě)亢进而衰竭死亡T15°C以上时:代射尚能进行,合成与分解相当缓慢T15°C时:合成降低至停止,分解亢进至衰竭T10C时:分解也停止细胞进入静止状态2.临界温度:为-5~-7C°细胞发生冻结坏死,细胞的结构发生严重的破坏3.超低温:从常温速冻至-120C°以下,尚能保存组织结构及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这种机体及细胞是否有生存能力,对人类来讲还是个迷.第八页,共二十七页。第八页,共二十七页。病理(bìnglǐ)(二)在冷冻作用下机体(jītǐ)的生理改变1.降温(jiàngwēn)期:随温度的下降机体的变化冷冻作用反射性地血管及肌肉的痉挛血管麻痹扩张瘀血期并血栓形成组织冻结坏死神经系统抑制及损害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