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第一页,共五十四页。第一页,共五十四页。第二页,共五十四页。第二页,共五十四页。•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bìngdú),证实本病存在。第三页,共五十四页。第三页,共五十四页。•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2.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第四页,共五十四页。第四页,共五十四页。第五页,共五十四页。第五页,共五十四页。传染源:第六页,共五十四页。第六页,共五十四页。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gǎnrǎn)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猪是屠宰而种群更新快。自然界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00%,马90%以上。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第七页,共五十四页。第七页,共五十四页。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yǐnǎo)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第八页,共五十四页。第八页,共五十四页。•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línchuánɡ)第九页,共五十四页。第九页,共五十四页。•(1)主要分布在亚洲。在我国---长春连线以南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2)本病有严格(yángé)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第十页,共五十四页。第十页,共五十四页。•带病毒的蚊虫(wénchónɡ)——人体——病毒——血循环——血脑屏障——CNS——广泛病变。第十一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一页,共五十四页。•脑实质(shízhì)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三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三页,共五十四页。变性、肿胀与坏死第十四页,共五十四页。第十四页,共五十四页。增生第十五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五页,共五十四页。•潜伏期4~21天,一般(yībān)为10~14天。初热期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病程第1~3天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病程第4~10天(1)高热体温高达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