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zhīqìuǎnyán)ɡ瑞安市人民医院(yīyuàn)儿科二杨秀蓉第一页,共三十九页。概念:毛细支气管是1901年德国病理学家Lange首次报道并命名的(BO)。事隔一个世纪,有关BO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有效治疗及预后等诸多方面仍处于未知和不确定阶段。它是婴幼儿时期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主要累及(lěijí)毛细支气管,临床以骤发喘憋和阻塞性肺气肿为特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第二页,共三十九页。第三页,共三十九页。发病季节:我国北方多发生(fāshēng)于冬季和初春,广东、广西则以春夏或夏秋为多好发年龄:主要是2岁以内婴儿,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80%以上在1岁以内。发病率男女相似,但男婴重症较多第四页,共三十九页。病原体:最常见的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qítā)病原感染如腺病毒(3、7、11型)、副流感病毒(以3型较为常见)鼻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少数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第五页,共三十九页。病理:病变损害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引起管壁水肿、增厚,管壁及管周淋巴细胞侵润,纤毛柱状细胞和上皮细胞坏死,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分泌物排出困难,与坏死脱落的细胞及炎症细胞形成痰栓,导致毛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因通气(tōngqì)障碍、肺泡弥散功能障碍及肺内分流,导致不同程度的缺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第六页,共三十九页。第七页,共三十九页。诊断(zhěnduàn)要点:一、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三、X射线表现第八页,共三十九页。(一)临床表现:症状:多数患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日后出现剧咳,可有或无发热,发作性呼吸困难(hūxīkùnnán),阵发性喘憋,伴有呼气性哮鸣。有明显鼻煽及三凹征。严重病例常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紫绀。第九页,共三十九页。(一)临床表现:体证:肺部扣诊呈过清音,肺部听诊可闻及广泛(guǎngfàn)的哮鸣音,喘憋时常听不到湿罗音,趋于缓解时则可有弥漫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喘憋严重时呼吸因明显降低或消失。呼吸频率约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以上。第十页,共三十九页。(一)临床表现:体证:脉快而细,常达160-200次/分。发作时每有肋间增宽、肋骨横位,横膈及肝、脾因肺气肿推向下方。由于过度通气引起(yǐnqǐ)的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可发生比较严重的脱水。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二)实验室检查(jiǎnchá)周围(zhōuwéi)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属正常。病毒分离可阳性。病情较重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