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医学专题—病原学-2.相互作用(1).ppt
下载文档

ID:2455168

大小:1.21MB

页数:47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6-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医学 专题 病原学 相互作用
第二章,病原生物(shngw)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一页,共四十七页。,第一节 病原生物(shngw)对宿主的致病作用,致病性:病原生物引起机体感染的能力病原生物致病的机制:一.夺取(duq)营养:养料、血液、引起腹泻 二.物理损伤:梗阻、损伤、压迫 三.毒性物质的作用:分泌物、排泄物 四.免疫病理损伤:型、型、型和型超敏反应,第二页,共四十七页。,幼虫(yuchng)移行症,概念: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zzh)损伤。常见: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第三页,共四十七页。,第二节 机体抗病原生物(shngw)免疫,包括:一.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皮肤、粘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yn s)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四页,共四十七页。,第二节 机体(jt)抗病原生物免疫,第五页,共四十七页。,一、天然免疫(tinrnminy)(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是生物体在长期(chngq)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动物机体与生俱有的抵御微生物或者外来异物侵袭的能力。,第六页,共四十七页。,国有免疫(miny)的特点,(1)先天(xintin)遗传,可遗传给子代。(2)作用无特异性。(3)作用稳定,迅速而广泛。(4)有种的差异。,第七页,共四十七页。,固有(gyu)免疫的组成,1、屏障(pngzhng)结构2、固有免疫细胞 3、体液因素,第八页,共四十七页。,(一)屏障(pngzhng)结构,1.皮肤(p f)粘膜屏障2.血脑脊液屏障3.胎盘屏障,第九页,共四十七页。,1.皮肤(p f)粘膜屏障,由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是机体防御(fngy)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功能体现在 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体表微生物屏障,第十页,共四十七页。,物理(wl)屏障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能有效阻挡微生物入侵(rqn)。皮肤:表面覆盖多层鳞状上皮细胞,是阻挡微生物的坚实屏障。粘膜:表面仅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覆盖,机械阻挡作用较弱,但粘膜分泌液的冲洗、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肠蠕动、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等,均能加强粘膜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排除。,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化学屏障(pngzhng)作用,皮肤和粘膜的附属腺体能分泌多种杀菌(sh jn)或抑菌物质,构成抗微生物的体表化学屏障。胃液中的胃酸能杀死大多数病菌,是抗肠道感染的重要天然屏障。,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生物学屏障(pngzhng)作用,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对病原微生物的拮抗作用(zuyng)及免疫作用(zuyng)。,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2.血脑脊液屏障(pngzhng),结构:由致密(zhm)的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围绕在血管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所构成。作用: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病原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从血液进入脑脊液或脑组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意义: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十四页,共四十七页。,3.胎盘(tipn)屏障,结构: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作用: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护胎儿免受感染。意义:妊娠早期,血胎屏障(pngzhng)发育不完善,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胎儿发育畸形,甚至造成流产或死胎。妊娠月份小者更易发生畸形。,第十五页,共四十七页。,(二)固有免疫(miny)细胞,主要包括 吞噬细胞 NK细胞(xbo)某些T细胞 B-1细胞,第十六页,共四十七页。,1.吞噬细胞(tn sh x bo),包括 中性(zhngxng)粒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中性(zhngxng)粒细胞,概念:是血循环中的小吞噬细胞,其数量大,寿命短暂,更新快。特征:1.对病原体入侵的反应敏捷,是病原体突破(tp)体表防御屏障后,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2.吞噬、杀菌能力强,在机体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中性粒细胞野战(yzhn)细胞,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Figure 2 Blood film showing a monocyte(left)and two neutrophils,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巨噬细胞常住边防(binfng)细胞,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单核吞噬细胞(tn sh x bo)系统,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M)。血液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1%-3%,通常在血液中仅停留几小时(xiosh)-几十小时(xiosh),便穿过毛细血管壁移行至全身各组织,发育为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中名称各异,如肝脏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七页。,吞噬细胞(tn sh x bo)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是清除(qngch)胞外菌的主要细胞。(1)吞噬、杀菌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1)游走和趋化 2)识别和结合 3)吞入 4)杀死与消化,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七页。,Macrophage Phagocytosis,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七页。,(2)吞噬作用(tn sh zu yn)的后果,1)完全吞噬:常见于胞外寄生菌的感染(gnrn)。2)不完全吞噬:常见于胞内寄生菌及某些病毒的感染。易致持续性感染或感染的扩散。3)对邻近的组织的损伤:溶酶体释放的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对邻近的组织易造成损伤。,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七页。,2.自然杀伤(shshng)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在其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它们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NK细胞无须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某些靶细胞。NK细胞具有非特异抗肿瘤、抗感染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发挥(fhu)早期的作用。在人外周血和脾脏中约占淋巴细胞的10,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三)体液(ty)因素,重要的有:1.补体(bt)、2.溶菌酶、3.防御素、4.IFN,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七页。,1.补体(bt),是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分。在感染早期抗体未产生时,某些微生物可激活补体,产生杀菌、溶菌、溶病毒及溶解病原体感染细胞等效应(xioyng)。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有介导炎症反应和调理促吞噬作用并可加强对病原体的清除。,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七页。,2.溶菌酶,概念:是一种分子量为14.7kD的碱性蛋白。来源: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分布(fnb):广泛分布于血液、唾液、泪液、尿液、乳汁、肠液及吞噬细胞溶酶体中。作用:能水解革兰阳性菌胞壁的肽聚糖,切断聚糖链中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连接,使细菌裂解。协同作用:在补体和抗体参与下,溶菌酶也可溶解某些革兰阴性菌。,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七页。,3.防御(fngy)素,概念:防御素是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可分为4种(HNP1-4)来源与分布: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内,也分布于人肠细胞和体液(ty)中。作用:通过损伤细菌细胞膜而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杀伤胞外菌,但HNP1-3对某些胞内菌亦有一定杀伤作用。,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4.干扰素(IFN),由多种细胞(xbo)产生,可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细胞(xbo)因子,故得名。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 型(IFN-、IFN-)型(IFN-),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IFN主要(zhyo)生物学功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CTL的活性增强MHC-I、类抗原的表达(biod)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七页。,二.适应性免疫(miny)应答,概念:是生物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kngyun)物质接触后产生的免疫防御功能。,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七页。,适应性免疫(miny)应答的特点,特点(1)后天获得:不是先天遗传,不可遗传给子代(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2)作用有特异性:是针对某一特定(tdng)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不能抵抗其他病原生物的损害(特异性免疫)。(3)再次接触相同微生物作用可增强。,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七页。,(一)体液(ty)免疫,概念:由B细胞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生物学效应: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SIgA能阻断其粘附、中和外毒素、病毒。2.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作用、中和病毒、调理吞噬及炎症介质作用。3.抗体结合细胞:发挥调理吞噬、ADCC及型超敏反应。4.母体的IgG通过(tnggu)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保护新生儿免受病原生物感染。,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七页。,(二)细胞(xbo)免疫,概念: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miny)应答。通过效应性T细胞发挥作用,包括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七页。,适应性抗感染免疫(miny)的分类,(一)抗菌性体液(ty)免疫(二)抗菌性细胞免疫(三)抗菌性黏膜免疫(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七页。,(一)抗菌性体液(ty)免疫,针对胞外菌及其毒素的抗体主要(zhyo)是IgG、IgM和SIgA类。作用的机制为:1.IgG抗体调理和促吞噬作用 2.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3.SIgA能阻断其粘附 4.抗体与补体协同的溶菌作用,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七页。,(二)抗菌性细胞(xbo)免疫,机体抵抗胞内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即通过效应性T细胞发挥作用,包括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由于胞内菌主要逗留(duli)在宿主细胞内,特异性抗体难以对其发挥作用。因此,机体抗胞内菌主要依赖细胞免疫。,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七页。,(三)抗菌性黏膜(ninm)免疫,黏膜免疫系统:指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分散的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zzh)构成了机体局部黏膜防御系统。局部的B细胞产生SIgA,SIgA能阻断细菌的粘附,在局部粘膜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含T细胞和巨噬细胞,第四十页,共四十七页。,(四)寄生虫感染(gnrn)的免疫,1.抗原的特点:复杂性(蛋白、糖蛋白、糖、脂)多源性(排泄、分泌物)特异性(种、期)2.免疫类型:缺乏有效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bn su)免疫 3)消除性免疫:利什曼原虫,第四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寄生虫病免疫主要(zhyo)表现,“一慢三不”免疫力产生(chnshng)慢免疫力不强、不持久、不明显,第四十二页,共四十七页。,病原生物(shngw)引起的特异性免疫类型,1.消除性免疫概念:宿主感染病原体后产生(chnshng)的免疫可以完全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并对再感染产生(chnshng)完全持久的抵抗力常见:病原微生物如麻疹;寄生虫如皮肤利什曼病。,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七页。,2.非消除(xioch)性免疫,概念:宿主感染病原(bngyun)体后产生的免疫力只能抑制体内的病原(bngyun)生物,但不能完全清除,而一旦通过其他因素清除体内病原(bngyun)体后,所产生的免疫力也很快消失。对病原(bngyun)生物再感染缺乏抵抗力。大多数寄生虫感染,第四十四页,共四十七页。,伴随(bn su)免疫,宿主产生的免疫力不作用于寄生在体内的成虫,成虫仍存活,但对幼虫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如血吸虫感染中,虽然(surn)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可抵御尾蚴的攻击,但不能排除体内也已存在的成虫。(广义的带虫免疫包括伴随免疫),第四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带虫免疫(miny),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反应,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tn zhn)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一旦体内寄生虫被完全清除后,这种免疫力也随之消失。如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第四十六页,共四十七页。,内容(nirng)总结,第二章。常见: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1)先天遗传,可遗传给子代。作用: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护胎儿免受感染。中性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