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与滴眼剂第一页,共九十五页。第一节、概述•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1、概念:•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róngyè)、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róngyè)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第二页,共九十五页。2、特点优点(yōudiǎn):•药效迅速、作用可靠•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被消化液破坏、口服吸收差、消化道刺激性强•适用于不宜口服的病人:不能吞咽、昏迷、严重呕吐•产生局部定位作用缺点:使用不方便、注射疼痛易交叉污染、安全性差制备过程复杂、质量要求高、成本高第三页,共九十五页。•二、注射剂的分类与给药途径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水针、油性注射剂混悬型:只供肌注,不得(bude)静脉、椎管乳浊型:静脉营养乳剂固体粉末型:粉针剂第四页,共九十五页。静脉注射:静推和静滴,非水溶液、混悬液不能使用,所用注射剂不得添加(tiānjiā)抑菌剂。椎管注射:注射剂的渗透压和pH应与脊椎液相等,不含微粒,量不超过10ml.肌肉注射:剂量1~5ml,刺激性太大的药物不宜使用。皮下注射:水溶液为主,剂量1~2ml。皮内注射:剂量0.2ml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其他途径:穴位注射、腹腔注射、关节腔注射、动脉注射。第五页,共九十五页。•无菌•无热原•澄明(chénmín)ɡɡ度•安全性•渗透压•pH•稳定性•其它(qítā)第六页,共九十五页。第二节热原热原(Pyrogens)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chǎnwù)。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霉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含有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大约半小时以后,就使人体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第七页,共九十五页。一、热原的组成和性质(一)热原的组成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因而大致可以认为内毒素=热原=脂多糖。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异,从大肠杆菌分出来的脂多糖中有68%~69%的糖,12~13%的类脂化合物,7%的有机磷和其它(qítā)一些成分。热原的分子量一般为10105左右。第八页,共九十五页。•(二)热原的性质(xìngzhì)(1)耐热性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发生热解,在1803℃~4小时,25030℃~45分钟或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