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头颅(tóulú)(tóulú)CTCT读片读片阜阳市人阜阳市人民民(rénmín(rénmín))医院医院CTCT、、MRMR室室屠文刚屠文刚第一页,共一百零二页。CT的发展史CT是英国的电气工程师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应用于临床。CT的诞生开创了数字化影像的先河,是放射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为CT的发明,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要贡献(gòngxiàn),Hounsfield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第二页,共一百零二页。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是根据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对x光线吸收能力的不同,利用旋转发射的x线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jìnxíng)一定厚度的断层扫描,由探测器接受穿过该层面衰减的x线。x线→可见光→电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像素)→数字化图像。第三页,共一百零二页。CT的组成CT主要三部分组成1.扫描部分(x线球管探测器扫描机架)该部分用于完成对检查部位的扫描。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jìnxíng)存储、运算。3.图像显示、打印和存储系统。第四页,共一百零二页。常规检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检查。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轻微活动会造成伪影,使图像难以诊断,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对难于合作的患者或儿童需给予(jǐyǔ)镇静剂或麻醉。第五页,共一百零二页。(sǎomiáo)扫描基线1.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2.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颅脑扫描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xiàngshàng)扫至头顶层厚:8-10mm,层距:10mm第六页,共一百零二页。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zhōndiǎn)ɡ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眶上缘眶下缘•听眦线第七页,共一百零二页。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第八页,共一百零二页。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huànzhě)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第九页,共一百零二页。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zhēngxiàng)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