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挂职副职怎么办?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挂职副职怎么办?问:我正在乡镇挂职副镇长,前几天,书记、镇长在研究产业发展问题时各执己见,我觉得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他俩都问我怎么看,出于谨慎,我并没有发表意见。请问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答: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力度逐渐加大、方式越来越多,到基层锻炼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材的必要条件。很多挂职干部都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例如:在新的单位怎样找准自身定位?怎样处理在新单位与领导同事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因自己挂职身份而来,也和一些挂职干部工作心态有较大关系。针对这位副镇长的情况,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临时思想,觉得自己是挂职干部,过一段时间总是要回原单位的,不愿说;二是信心不足,对所讨论的工作业务了解较少,不会说;三是谨慎过度,书记、镇长意见有分歧,担心自己的发言被认为是选边站队,怕得罪人,不敢说。回顾我工作经历中遇到的挂职干部,以及和这些挂职干部长时间、多角度沟通交流,我认为挂职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拓展格局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摒弃“客人”心态,树立“主人”意识挂职期间,干部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人事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均保留在原单位,不占用挂职单位的编制因此,就有部分挂职干部怀着“客人”的心态前去工作,事事不担当、时时做看客,只求安稳度过挂职期,不求为挂职单位留下业绩。这位副镇长多少会有一些“客人”心态,因此在被领导询问意见时,出于谨慎而没有发表意见怀着“客人”心态的挂职干部,只能自毁形象、自误前程白白浪费组织给予的锻炼机会。我曾经接触过很多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的挂职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挂职岗位也能树立“主人翁”意识。他们珍惜挂职机会,努力适应新的要求,与新岗位的领导同事在工作中结下深厚的情谊。挂职结束后,这些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挂职干部,不仅为挂职单位留下了自己的贡献与业绩,也赢得了挂职单位的一致好评,进而将好的声誉带回原单位、将新的工作友谊融入今后的工作生活。2、处处“学习”为先,提升“履职”能力挂职干部到新岗位,首先面对的就是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等,甚至还会感到本领恐慌。“想不想好好干”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好好干”是能力问题。一般来说,挂职的单位和岗位都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