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毛泽东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领略毛泽东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而且是前无古人、无与伦比、超然卓绝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气势磅礴、魅力无限,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感染力、吸引力,让人心悦诚服。以笔者之见,纵观毛泽东语言风格,主要有十大特点:一是讲新鲜话“与时偕行,富有新意”。毛泽东爱讲新鲜话,很少重复自己过去说过的话。他的文体笔法从无固定模式,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雷同的篇章结构和文字。许多文章的标题就很独特,如《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等都新鲜动人。许多文章的开头十分新颖,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宗明义“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调查工作》先发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吗?”有的文章的结尾使人拍案叫绝,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最后说:“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子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再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评战犯求和》的结束语是:“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会相信他了。”二是讲精炼话“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毛泽东发对读者极端的负责任,在编辑出版《毛选》时,本来已经是成品,他还在三番五次增删修改,一个典故、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对诗词,他更是字斟句酌,一改再改千锤百炼。1959年,他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到韶山》一诗,虚心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梅白的意见。诗的最后一句原为“要使人民百万年”,梅白又提出不妥,说这句有口号之嫌。于是毛泽东就将这句改为了“遍地英雄下夕烟”。1951年,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原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说:“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否则仗就打不好。”他认为“支援”的说法不妥。周恩来也同意黄炎培的看法:“叫支援军?是不是要跟美国宣战?”毛泽东听了,抓起铅笔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黄元培频频点头:“师出有名,战无不胜!”三是讲雄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