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科院校“职业提升型”法律...路——以乡村人才振兴为背景_刘慧萍.pdf
下载文档

ID:2321645

大小:195.36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农科 院校 职业 提升 法律 乡村 人才 振兴 背景 刘慧萍
2022 年第 6 期(总第 159 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No.62022(Sum No.159)农科院校“职业提升型”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路 以乡村人才振兴为背景刘慧萍,蒋黎明(东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振兴需要法治人才的跟进。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带来机遇,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契合了乡村法治人才的需求。但现阶段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模式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涉农法律事务兴趣不足、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制约着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农科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摇篮应紧跟时代需求,以职业提升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法律硕士培养的投入力度、构建新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热情、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鼓励学生参与涉农科研项目,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22)06014006收稿日期:2022082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重点课题“农业院校 职业提升型 法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GJB1422207)作者简介:刘慧萍(1971),女(蒙古族),山西兴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民商法学、农业经济政策与法规研究;蒋黎明(1998),女,吉林舒兰人,2020 级法律硕士。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其中法治人才又是人才振兴中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亟须法治人才的跟进。意见 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法律明白人”,完善和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到,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同时还强调要加强涉农院校对农业人才的培育力度。2018 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中也提出要“推进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引领农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农林人才”“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农林人才”。可见,农科院校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土壤,特别是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育能够为乡村提供高层次法治人才。因此,法治人才的现实需求同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有了高度契合性。一是农科院校以农学为王牌专业,可以培养出高水平农业人才更好地为乡村服务。二是较传统的政法类高校,农科院校依托农业类院校资源与学科间的融合,更具有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也更能培育出有理想、重实践的基层法律人才。然而,现阶段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041突出农科院校的特色及优势。一方面,法律硕士学科面临校内边缘化问题,招生规模受限;另一方面,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缺少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明晰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与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的关系,审视现阶段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现状,探讨如何完善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以促进乡村法治高层次人才的输送具有现实意义。一、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与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的互动(一)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带来机遇1乡村纠纷的专业化解决亟须法治人才的跟进。随着社会发展,乡村内部的法律问题越发复杂。虽然农民的法律意识随着普法工作的开展逐步提高,但不少村民对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透,没有诉讼经验,亟须一批“看得懂法律、讲得出政策、用得通法规”的“明白人”。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是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按照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及全国普法办公室印发的 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培养服务群众的“法律明白人”聚焦解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基层法治人才的保障。目前各地主要在村组干部、村妇联干部、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村“五老”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村民中遴选出“法律明白人”骨干。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乡村中经受传统政法类高校培养的法律人才极度缺乏,导致本村中能够真正胜任“讲解员”“调解员”“传递员”“组织员”“监督员”和“引导员”的“多员”化的能人并不多。因此,新形势下,创新农业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农、爱农、兴农”;提升农业农村法学教学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充实农村法治人才队伍是新时期农科院校法学专业和法学学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2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亟须法治人才的培养。乡村治理一定要将人才建设放在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把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 2035 年的远景目标。同时,根据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可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现有效乡村治理,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教育部于 2018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也提到,高校要逐步创新,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质量,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培养聚集的高地。因此,高校要夯实乡村法治人才基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励法律硕士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乡村法治人才的带动下,乡村治理才能释放更大活力。由此,农科院校法律硕士专业可凭借农业高校优势,将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此契合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二)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培养契合乡村法治人才的需求1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为乡村法治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法律硕士专业自 1996 年创立后,以着重培养实践型、复合型、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在招生规模、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比对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可知,法学硕士看重培养理论和学术方面的人才,法律硕士则更注重实践性,对实务问题的处理也更加得心应手,也是法律硕士相比于法学硕士来说更能胜任乡村法治人才的原因。此外,法律(法学)硕士经过了本科四年的法学理论知识学习,在知识水平和法学素养方面均强于本科生;法律(非法学)硕士来自于不同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本科专业为涉农专业,为乡村法治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可知,硕士生在课程教学、实践实习方面内容更加深入且更具针对性,因此硕士生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相比于本科生会略胜一筹,能够胜任涉农法律事务,更加符合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相比于其他院校的法律硕士,农科院校的法律硕士拥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 农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乡村振兴法治人才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除法律问题外,必然会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涉及,而其他政法类高校鲜有农业发展等专业。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可借助院校农业优势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此外,乡村振兴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与农科院校涉农专业优势及法学专业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具体表现141为:首先,德法兼修,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其次,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最后,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其中理论知识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涉农专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既包含法学知识,也包含农学相关知识;实践能力体现为,学生要掌握涉农专业的相关法律职业技能,这些技能需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经过以上分析可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农科院校法律硕士跟进1。2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质量为乡村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根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的数据显示,2021 年的法律硕士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636%。全校毕业生助力“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服务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涉农行业的群体不断扩大,比例达到 7610%。在涉农院校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高学历高水平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为乡村基层岗位注入新鲜的血液,助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中硕士研究生有 6 806 人,同期占比 6636%,这个比例还有望进一步提高。此外,法治人才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相比于其他院校法律硕士而言,对农业法、土地法等贴近农民生活的法律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目前,农科院校在对法律人才培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21 年 12 月,我国 11 所农林高校的 66 名学生参加了首届农林高校大学生未来农业律师大赛,这次比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振兴农业法治人才,探索乡村振兴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公开网。数据来源: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发布的 20162017 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177。数据来源: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 全国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名单(20211026),202111。二、农科院校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一)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根据各高校 2022 年研究生招生数据可知,截至 2021 年 10 月 26 日,共有 287 所高校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农科院校有 11 所(不包括林业院校):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新增)、四川农业大学(新增)、河南农业大学(新增)、华中农业大学(新增)。相较之前 250 所院校中 7 所为农科院校看,增幅分别为 148%和 571%。一方面说明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国家愈发重视农业农村法治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农科院校法律硕士大多未设置具体的研究方向。有部分院校结合本校的特色及优势将法律硕士培养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来选择研究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根据社会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将法律硕士分为行业管理社会治理法务方向、基层司法法务方向以及城乡区域发展政务法治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符合当下社会对法律硕士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如果未设置研究方向,将无法突出农科院校的特色,也会导致农科院校的法律硕士在毕业后依旧从事传统法律工作,鲜少涉足农业相关法律工作,与乡村振兴法治人才需求错位。课程设置上,农科院校法律硕士的课程大多按照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推荐选修课、实践教学与训练)以及学位论文等。因为学分受限,必修课基本一致,选修课则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所特色。为配合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实习单位及论文选题均有很大比例涉及农业农村,通过在农委实习和对农业法治问题的探讨,重在培养学生解决三农法律问题、服务三农的能力。培养方式上,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是大多数农科院校所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一定的优点,但由于导师并无过多涉农实务经验,无法很好地引领学生处理实务问题。基于此,部分高校实行双导师制,此种制度虽可弥补校内导师实务经验不足的弊端,但校外导师与学生联系不紧密、接触较少、是否接受学校考核评估等都会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法治人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至241关重要,此方面校外导师便起着决定性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