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创新人才教育TheEducationofInnovativeTalents2023年2月Feb,2023No.1第1期教育硕士的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尽管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和实践运行中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且采取较为谨慎的改革措施,但全国各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较偏重理论的再学习,没能紧扣实践性和职业性等专业学位的本质要求,仍习惯性地落入单纯依靠高校、用理论来堆砌课程教学等思维定势中。片面追求学术性,扼杀了实践性、师范性等教师教育应有的属性,导致教育硕士的特色和价值得不到彰显,使之处于“二等学位”的尴尬地位,从而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Government-University-School,简称G-U-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职前与职后相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加大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支持探索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我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存在诸多弊端,习惯性地落入单纯依靠高校、片面追求学术性、用理论来堆砌课程教学等思维定势中。为彰显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和价值,高师院校需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对接,着眼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着手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G-U-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共同体的价值,突出教师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师范性”等本质属性。在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下,衡阳师范学院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3421”模式,健全教育硕士培养运行机制,完善了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发挥了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教育硕士;“G-U-S”三位一体;教师培养模式左崇良,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南衡阳421002);皮修平,衡阳师范学院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湖南衡阳421002);唐芳贵,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衡阳421002)。【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教育硕士“G-U-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左崇良皮修平唐芳贵*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