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经济研究NANKAIECONOMICSTUDIES2022年第10期No.102022DOI:10.14116/j.nkes.2022.10.00574教育、技能结构与工资不均等梁晓慧罗楚亮∗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探讨了我国工作岗位技能结构的变动特征,并分析了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结构和基于个体特征的教育程度对工资不均等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技能结构主要表现为“降级”的特征,即低技能工作岗位就业份额上升、中高技能就业份额下降。低技能岗位的教育回报率远低于高技能岗位。技能结构变化,逐渐成为扩大工资不均等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对于工资不均等一直都有重要影响。在控制工作技能特征的情形下,教育对于工资水平不均等上升的解释作用在变小,但对于缩小低端工资不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缩小工资差距,需要注意到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工作技能差异的影响,而改善教育与工作技能的匹配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教育程度对于缩小工资差距仍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技能结构;教育;工资差距;低端不平等一、引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长期内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过高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工资性收入长期以来一直是居民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工资性收入分别占我国全部居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5.9%和60.4%。工资性收入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根据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的住户调查数据,工资收入对2007年和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解释份额分别为76.2%和60%(罗楚亮等,2017)。因此,工资不均等对理解我国收入差距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对我国工资不均等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着重于劳动力的生产性特征与非生产性特征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表现,如教育回报、性别歧视及个体的户籍身份(Zhu,2016)等;二是侧重于经济环境的外在变化,如所有制结构调整(邢春冰,2005、2007;珣陈和徐舒,2014;罗楚亮等,2019)、经济开放(刘斌和李磊,2012;周云波等,2015)等。这些因素对工资不均等及其变动状况的影响,成为人们∗梁晓慧,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邮编:100875),E-mail:xhliangbnu@163.com;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邮编:100872),E-mail:luochl@ruc.edu.cn。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及其经济效应”(71973015)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