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9-29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交互主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933)。作者简介:王曦卉(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交互主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研究王曦卉(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1)[摘要]思政教育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对保证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理论课应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学生成长需求及创新发展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指引作用至关重要,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也成了必然趋势。结合亲和力的内涵、特征、要素及交互主体的运行原理,分析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亲和力提升策略。[关键词]交互主体;高校;网络思政课;亲和力[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3)02-0078-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29[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学科建设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日渐强大,内容体系也不断完整,并且取得了显著性、阶段性的发展成果。但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却面临着新矛盾、新任务、新形势。其一,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与西方负面言论对我国一元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威胁,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动摇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并冲击了思政教育的权威地位。其二,传统“填鸭”“灌输”的思政教育形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依旧不高。而在交互主体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能够通过师生交互所产生的合力,激发思政教育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及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趋同感与亲近感,进而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一、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概念、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首先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主要指通过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等形式,让受教育者产生愿意亲近的心理需求。但思政教育亲和力是在主客体交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拥有较强的“相互性”特征,即主体对客体所产生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客体对主体产生的亲近感。其中吸引力是指将注意力或力量引导到自己这方面的魅力;感染力指吸引别人形成相同情感或思想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激励感情与启发智慧的效果。其次是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思政课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