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出版参考|77市场营销教育理论类图书的市场化探索摘要:教育理论类图书具有专业性强、受众局限、学者视角等特征,在走向市场时往往面临着阅读门槛高、阅读压力大、回应热点难、营销难度大等困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类图书都适合市场化推广,对于部分具有市场化潜质的理论图书,可以进行市场化探索。文章试图通过对教育理论类图书《教育的情调》的分析,阐述打磨文本、设计语言的优化和营销语言的多样化等编辑出版路径,以助力教育理论类图书的市场化探索。关键词:理论图书教育出版市场化文/赵琼英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既不依赖低折扣营销又能尽可能扩大图书的市场影响力,是摆在教育理论类图书面前的问题。与教材教辅、升学读物等刚需不同,教育理论类图书在教育类图书中并不占据优势。《教育的情调》作为一本经典的教育现象学学术著作,以其通俗优美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轻巧无负担的阅读体验在面世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了销量超10万册的成绩,成为近两年来教育理论类图书的亮点之一。本文试图以《教育的情调》为例,对教育理论类图书的市场化探索进行简要评析。一、教育理论类图书特点教育理论类图书有着一般理论图书共有的特点,例如专业性强、受众局限、学者视角,但同时,教育理论类图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重视人与实践,人文性较为突出。1.专业性强,受众局限,学者视角教育理论类图书和其他类型的理论图书一样,其首要特点是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一特征使理论图书常用各类专业术语来表达专业领域内的共识,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逻辑,且对特定的话题感兴趣,否则,读者便很难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与此同时,在语言风格上,理论图书通常强调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感受,这也加大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进一步限制了该类图书的读者范围。另外,教育理论类图书选题和内容的生成往往极度依赖作者,且理论图书的写作往往是学者视角的,其话题和内容来源于学者,论述方式更匹配学界规范而不是读者需求,结论隶属于研究团队。这一视角遵循的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而非传播推广的逻辑。那么,专业性和理论性一定意味着普通人很难读懂吗?去除所谓的专业术语、专业表达,就意味着丢失了专业性和理论性吗?笔者认为此点有待商榷,《教育的情调》一书就是以非专业化的语言进行专业化论述的一种尝试。2.以人为中心,易于引发共情教育理论类图书与其他类型的理论图书不同的一点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