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1期中国科学基金85·专题二:双清论坛“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免疫视角下的中西医融合之道”·健康数据科学驱动的中西医融合研究*彭苏元1,2张腊3杨超4,5武之越1王福琳1周亮1刘旭生3**张路霞1,4,5**1.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北京100191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191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120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45.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杭州311215收稿日期:2022-05-20;修回日期:2023-02-01*本文根据第303期“双清论坛”讨论的内容整理。**通信作者,Email:zhanglx@bjmu.edu.cn;liuxu801@126.com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25009,81873261,82174308),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Z2021KF10)的资助。[摘要]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传统的学科融合研究中较难建立统一的知识与认识体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健康数据科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为变革中西医融合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从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健康数据科学、环境健康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跨学科背景出发,在宏观视角下运用“三因制宜”的观点,论述多疾病谱与多维度数据驱动的知识发现问题,为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发展与知识融合提供新模式与新途径,也为健康数据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可推广范例。[关键词]中西医融合;健康数据科学;三因制宜;本体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西医是从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而来的;前者侧重于整体,而后者则注重“组织—细胞—分子”的机制解析。由于二者观念不同,使得他们的思维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沟通、“结而不合”等诸多问题。如果单纯地采用西方自然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诠释我国传统医学,生搬硬套地进行临床实践,“照葫芦画瓢”地解释临床现象,将会掩盖中医学独特的医学魅力,禁锢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模式,继而张路霞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