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数据驱动的教师教学决策行为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NDJC062YB)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胡贝贝(1997-),女,湖北黄冈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2.李志超(1983-),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发生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其“回到事实本身”的思维精神,维系着现象学的发展。若将这一思维方式带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将会给予教育者全新且丰富的启示,并凸显教学实践的本性。教学决策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是教师依据不同教学阶段属性和学生特质,观察、分析和反思教学实况,对教学实践中的方向、问题、目标等要素的判断与选择活动。当前的教学决策研究多是局限于教育领域中经验主义的范围,缺乏对决策本质性和根源性的探讨,难以深入探寻教学决策的发生脉络。发生现象学作为全新的视角,其发生性与原初性等特质能帮助教师立足教育现场,朝向教育事实,生成适切的决策意向,有效规避决策浅表化和经验化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发生现象学出发,通过把控教学决策发生朝向的条件,厘清决策意向关系,针对决策发生路向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挑战,优化和转向教学决策实践路径,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一、教学决策发生朝向的条件教师教学作为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必须基于多方条件的准备和反馈才能形成决策发生的朝向。教学决策在教学中的判断和选择至关重要,而要保证判断与选择的准确性,则离不开教师知识、教育自觉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协调与配合。(一)教师知识是生成基础尊重知识与规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点,是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立身之本。知识具有创造性、长期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智慧,辅助教师教学。首先,教师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职业,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等,才能在教学中孕育和生成新知识。其次,教师应当通过个人经验去理解与实践,在动态发展中建构知识体系,在师生交互中完善知识体系,在专业成长中优化知识体系。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在与他者关系的协调■胡贝贝1,李志超2摘要:发生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的态度为审视教师教学决策的发生脉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厘清教学决策的发生脉络,首先要明晰其形成发生朝向是基于教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