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属掩膜刻蚀(MHM)微小颗粒缺陷分析及改善方案研究_李光磊.pdf
下载文档

ID:2284749

大小:1.1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金属 刻蚀 MHM 微小 颗粒 缺陷 分析 改善 方案 研究 李光磊
44 集成电路应用 第 40 卷 第 1 期(总第 352 期)2023 年 1 月Process and Fabrication工艺与制造摘要:阐述平台产品(HKB)量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微小颗粒缺陷发生的晶圆正十字方向位置,金属掩膜刻蚀(MHM)微小颗粒缺陷的形成机理,探讨缺陷成因和解决方案。关键词:集成电路制造,金属掩膜刻蚀,微小颗粒缺陷,Tiny PA,MHM。中图分类号:TN405 文章编号:1674-2583(2023)01-0044-03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3.01.015文献引用格式:李光磊.金属掩膜刻蚀(MHM)微小颗粒缺陷分析及改善方案研究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1):44-46.的,通常会造成产品性能测试失效或者良率测试低下。微小颗粒缺陷在工艺结束的瞬间由于反应腔体的气体或压力波动,最后通过静电吸附反应作用留着晶圆表面。产品HKB金属掩膜刻蚀工艺(MHM)在量产过程中长期特殊位置的微小颗粒缺陷异常发生率高(6/10-4)的问题,远高于业界标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难题。2 微小颗粒缺陷形成机理在半导体介质刻蚀工艺中面对的缺陷很多,微小颗粒缺陷在整个流程中普遍存在。一方面刻蚀工艺RF射频功率波动,压力以及气体波动会增加它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腔体清洁外排过程出现波动异常,随着工艺越来越复杂,对微小缺陷的要求越来高,28nm制程通常使用6层甚至更多层进行互联,叠加微小颗粒形成后段铜短线的概率更大,如图2。金属掩膜刻蚀中的微小颗粒缺陷,是在刻蚀结0 引言晶圆缺陷在半导体刻蚀工艺中一直是业界普遍存在的难题,很难彻底根除,尤其是微小颗粒。在金属掩膜刻蚀中产生的微小颗粒缺陷通常发生在晶圆多种分布,其中随机分布,条形分布以及边缘较为普遍,其危害在于对后续工艺产能不可逆的影响,后续层间一体刻蚀工艺中形成阻挡缺陷,再传递到金属研磨工艺导致金属断线。1 研究背景严重情况下,在整个Die的电路测试中出现电路异常。特定位置(如图1)的微小颗粒缺陷会极大概率破坏整片晶圆的金属布线使得所集中的Die进行电路或者良率测试时发生短路。随着晶圆作业光罩的数量越来越多,晶边的环境更加难以控制,残留缺陷更容易形成,脱落概率更加随机,后段铜互连工艺越来越复杂,微小颗粒缺陷问题带来的挑战越来越突出,且对产品的影响是致命金属掩膜刻蚀(MHM)微小颗粒缺陷分析及改善方案研究李光磊(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sitive cross position of the wafer where all the micro-particle defects generated during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platform product(HKB)occur,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icro-particle defects in the metal mask etching(MHM),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defects and solutions.Index Terms IC manufacturing,metal mask etching,micro-particle defect,Tiny PA,MHM.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Micro-particle Defects in Metal Mask Etching(MHM)LI Guanglei(Shanghai Huali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Co.,Ltd.,Shanghai 201203,China.)作者简介:李光磊,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集成电路制造。收稿日期:2022-08-22;修回日期:2022-12-23。图1 特殊位置微小颗粒缺陷图2 微小颗粒缺陷在后段制程的影响集成电路应用 第 40 卷 第 1 期(总第 352 期)2023 年 1 月 45Process and Fabrication 工艺与制造束后掉落至晶圆表面,反应过程掉落的微小颗粒是形成另外一种阻断式缺陷,针对微小颗粒的缺陷形成三个主要原因(图3),(1)缺陷源太大,因为该缺陷所在位置固定;(2)腔体在同步清洁吹扫的过程不够充分,无法被去除;(3)静电吸附盘(ESC)残留电荷吸附微小颗粒至固定缺陷位置。3 产品A微小颗粒缺陷的现象描述产品A金属掩膜刻蚀(MHM)工艺在量产过程长期存在微小颗粒缺陷(Tiny PA),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微小颗粒缺陷发生在晶圆固定8个方向,如图4所示。该缺陷通过机台设定角度变更,无法改变缺陷的位置。当微小缺陷发生的时候,进行宏观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异常在晶圆边缘,如图5。同时我们对晶圆的边缘进行缺陷扫描确认,未发现异常,如图6。平行展开确认,只有28HK平台遇到该特殊位置的缺陷,如表7所示。4 产品A微小颗粒缺陷成因分析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微小颗粒缺陷均发生在晶圆固定的位置上。很明显该缺陷跟前层存在强相关性。再从平台的平行展开来看,28HK产品A单独遇到该缺陷问题。4.1微小颗粒缺陷样本分析针对微小颗粒缺陷借助SEM&OM工具进行放大观察分析,发现存在以下规律:(1)该缺陷成分分析为C/Si/O;(2)该缺陷可以通过WET Scrubber进行部分去除。以上两种特性如图7所示。4.2 微小颗粒缺陷恶化实验分析由于微小颗粒缺陷的位置比较固定,希望通过在晶边加一步晶圆边缘刻蚀,将晶圆背部的异常缺陷进行恶化,结果发现新增晶边刻蚀的晶圆缺陷更加明显且位置固定。如图8所示。5 改善方案探讨基于微小颗粒缺陷产生机理分析,研究并制定多组方案进行系统性优化。5.1 前层晶背晶边的预处理根据以上的微小颗粒缺陷机理分析,为改善前层工艺窗口,晶圆晶背以及边缘应尽可能地避免存在过渡损耗。因此制定了以下两种方案:(1)减少晶边刻蚀过程:通过恶化实验结果,该方案显而易见,目前每层晶边刻蚀都是在铜研磨工艺前进行。通过跟客户的申报该方案进行了可实行操作流程。(2)减少晶背清洗:受到了后段污染等级的变更影响,每一层光罩需要进两次晶背清洗过程,确保污染等级保持一致性。该方案在经过了前层光刻的大量数据验证下,可以不经过晶背清洗进入到污染等级是铜的可视区域,大大减少了晶背清洗带来的晶背膜质损耗。表1 不同平台的产品代表图5 产品A微小颗粒缺陷在宏观观察对比图3 微小颗粒缺陷形成的三个原因图4 产品A微小颗粒缺陷在晶圆固定位置上图6 产品A微小颗粒缺陷在晶圆边缘的缺陷扫描图7 微小颗粒缺陷成分分析以及去除情况46 集成电路应用 第 40 卷 第 1 期(总第 352 期)2023 年 1 月Process and Fabrication工艺与制造 5.2 改善腔体反应过程的稳定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通过改善过程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工艺窗口。因此,从过程的稳定性着手,提出以下2个改善方案:(1)连续等离子改善:刻蚀需要等离子不断进行晶圆的轰击,才能到达刻蚀的目的,通过变更等离子的连续性,可以减少波动时微小颗粒缺陷掉落在晶圆表面,如图9所示。(2)提升解离等离子的稳定性:通过优化解离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使得等离子的浓度变化更加稳定,在工艺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微小颗粒缺陷进行去除,如图10所示。5.3 改善ESC静电吸附能力(1)通过调整支撑脚的位置:工艺过程结束后,调整支撑脚的位置以及延长时间,使得静电释放更加充分,微小颗粒更加不容易吸附在晶圆表面。(2)变更ESC 电压控制:通过控制ESC 电压释放能力,从而抵消或者更加完全的释放电荷,防止微小颗粒吸附在晶圆表面。图11所示为提高电荷释放减少微小缺陷吸附。6 效果验证目前上述提到的改善措施全部已经上线,微小颗粒缺陷得到了解决。目前,发生率改善如图12所示。综合以上,改进方案实施后,产品得到了良好的缺陷状况和稳定的工艺表现。7 结语(1)微小颗粒缺陷是刻蚀工艺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当晶圆直径尺寸进入到300mm时代,在后段制程更为重要,影响叠层累积。(2)产品A上金属掩膜刻蚀(MHM)工艺在量产过程中产生的微小颗粒缺陷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良率,这是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难题。(3)微小颗粒缺陷均发生在晶圆固定的八个点位结构上。(4)基于微小颗粒缺陷的失效机制,并缺陷的成因进行排查分析,从而寻找解决方案。(5)通过改善前层晶背的损失,调整工艺参数稳定性,同时优化ESC 静电释放能力,有效改善晶固定位置微小颗粒缺陷,最终成功解决该问题。本论文通过SEM、OM等多种分析工具,进行了大量的条件调整实验,找出了微小颗粒缺陷的原因,并通过系统化分析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成功地解决微小颗粒物的缺陷问题,确保机台产能满足公司的量产需求,同时为良率提升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MiCHAEL Quirk,Julian Seada,韩郑生.半导体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 施敏著,黄振岗,魏策军.半导体器件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3 Peter Van Zant.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图8 恶化复制出大量晶边微小颗粒缺陷图9 连续等离子改善图10 提升解离能量的稳定性图11 提高电荷释放减少微小缺陷吸附图12 新条件明显改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