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青少年学刊No.1,2023(总第153期)General,No.153“内卷”vs“躺平”:当代青年的话语表征与行为表现———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卫玎王宇[摘要]“内卷”与“躺平”这一对相反相成的网络语词近年风靡社交媒体,映射出社会高速旋转与加速迭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在反抗与妥协、积极与消极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和初始范畴的归纳,总结出自我期待、外生性压力、内生性压力、媒体卷入、自我呈现、自我效能六个主范畴,建立起“内卷vs躺平:当代青年的话语表征与行为表现”的理论模型,以此阐释当代青年的话语符号与行为取向之间的内生关系。[关键词]内卷;躺平;当代青年;扎根理论[作者简介]卫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王宇,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与文化(北京100024)一、问题的提出:“内卷”与“躺平”引发关注话语是人类基于社会劳动与生产实践所创生的符号体系,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情感、情绪的集中展示与凝练表达。近来,“内卷”与“躺平”这一对相反相成的网络语词风靡社交媒体,映射出当下人类社会高速旋转与加速迭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在反抗与妥协、积极与消极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性心理状态与差异化行为表现。一方面,“卷王出征、寸草不生”“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地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等系列金句层出不穷,揭示出时代洪流裹挟之下各行业青年深陷内卷化浪潮所产生的身份焦虑与心理恐慌;另一方面,面对高强度雇佣劳动制所产生的沉重身心压力以及“买房、看病、上学”三座大山造就的社会难题,以“我躺平,你随意”“一言不合就躺平”“躺平即正义”等为代表的“躺平式宣言”俨然成为当代青年的心理保护机制与反内卷锦囊。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内卷”与“躺平”为主题的话题讨论数不胜数,甚至动辄产生上百万至上亿的点击量与阅读量,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思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无论是以“佛系”“断舍离”“葛优躺”“躺平”等为代表的丧系网络流行语,还是以“奥利给”“打call”“后浪”“逆行者”等为代表的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网络流行语,语词的新生与演化并非是话语符号的简单更迭,而是社会形态、社会情绪、社会风向的潜在隐喻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