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变介绍接地变介绍一、消弧线圈一、消弧线圈长期以来,我国6~66kV的配电网大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允许系统在单相接地时短时间内带故障运行,因而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但是,随着城乡电网的扩大及供电线路的电缆化,系统对地电容电流急剧增加,单相接地后流经故障点的电流增大,接地电弧不易熄灭,从而在健全相产生幅值很高的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甚至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相间短路故障,导致故障扩大,故障跳闸率明显上升。同时,由于过电压幅值高,容易引起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而产生铁磁谐振,将对系统设备造成极大危害。长期以来,我国6~66kV的配电网大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允许系统在单相接地时短时间内带故障运行,因而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但是,随着城乡电网的扩大及供电线路的电缆化,系统对地电容电流急剧增加,单相接地后流经故障点的电流增大,接地电弧不易熄灭,从而在健全相产生幅值很高的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甚至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相间短路故障,导致故障扩大,故障跳闸率明显上升。同时,由于过电压幅值高,容易引起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而产生铁磁谐振,将对系统设备造成极大危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少电网采用了谐振接地方式,即在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由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补偿故障点的电容电流,使流经故障点的残流变小,电弧能够自然熄灭,抑制故障发展,防止事故扩大。运行经验表明,消弧线圈对抑制间隙性弧光过电压及由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饱和而产生的谐振过电压,降低线路的故障跳闸率,减少人身伤亡及设备的损坏都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新颁布的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明确规定:3~10kV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和所有35、66kV电网,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10A时,中性点应装设消弧线圈;3~10kV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30A时,中性点应装设消弧线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少电网采用了谐振接地方式,即在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由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补偿故障点的电容电流,使流经故障点的残流变小,电弧能够自然熄灭,抑制故障发展,防止事故扩大。运行经验表明,消弧线圈对抑制间隙性弧光过电压及由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饱和而产生的谐振过电压,降低线路的故障跳闸率,减少人身伤亡及设备的损坏都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新颁布的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