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设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反思及设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反思及设想内容。法治是一个蕴涵隽永,又幽韵经年的古老概念,也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生机的时代话题。本文从中国对法治道路的探索入手,回首二百余年的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反思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障碍,并最终提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初浅设想。本文旨对中国法治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作一浅析,望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有所裨益。关键词: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至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法治〞,并对其优于“一人之治〞进行论述,他认为:“但凡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①因而,法治成为人类社会自二千多年来就一直谈论的美好话语。怀着对法治理想的向往,中国也开始走上了追求法治国家的道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依法治国,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曲折而艰辛。未来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依旧障碍重重,中国怎样才能披荆斩棘走上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将是本文论述的旨趣所在。一、法治道路的中国化探索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但这一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靠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换来的。(一)近代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不可否认,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理论源于西方。但遗憾的是追求公正的西方法治理论,是随着殖民扩张的炮火而走向世界的。当西方武力征服与文化渗透同时到来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最深切的感受是自古未有的异族凌辱而非西方法治。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抵御外国侵略的同时,以林那么徐、魏源、龚自珍为首的开明人士注意到了中弱西强的政治、文化上的原因。第2页共7页在组织“西方战舰图式〞、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大炮瞄准法〞翻译的同时,还选择了各国律例介绍西方法律制度。19世纪60年代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专制传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大力宣传西方的“法治主义〞,其目的是想改中国的君主专制为西方的立宪“法治国〞。但西方法治在中国的实践是失败的。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法治,不像变法者设想的那样使中国走出困境。因此,一大批首倡西学的大师,由崇拜西学到疑心西学最后回归传统。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抛弃了君主立宪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