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年级 物理 上册 第二 现象 单元 提高 解析 新版 人教版
第二章:声现象 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和详解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4.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噪声的控制主要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接收三方面加以控制。 对本章常考热点、考查方式和考题类型进行剖析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作为知识点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声速,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3)利用回声可以测距。 (4)中考题型分析 本部分中考题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1.5分~2分之间。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并经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身边常见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判断声源和传播介质。填空题一般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填入空格内,个别考题考查声速和利用声速、回声进行简单计算。 典例一:(2023年·河南)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传播距离、分散程度等有关;(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利用音色可以辨别发声体;(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 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2.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特性考题出现频率很高。在声音特性三个主要知识点中,考查音调和音色较多,主要关注点是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与物体的结构有关,同一物体,当其结构发生变化时,其振动频率也相应跟着变化,也就是说音调也会发生变化(如乐器的演奏、瓶中水量多少等);对于音色,音色是不同物体所独有的特征,相同材料和结构的两个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音色,所以辨别不同物体声音靠的是音色,在中考考题中此类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至于响度也会出现在考题中,但相比前两个考点,响度出现的概率稍低。 对于音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人耳所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二、超过20000Hz叫超声波(蝙蝠发出的声波);三、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波);四、不同动物听觉范围不同。 (1)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和音调有关词语有:歇斯底里、尖叫、男高音、女高音、声音低沉等等。在中考题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现象、诗词与声现象知识点结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题目,出现的较多,属于高频考点,在复习中应多搜集这类问题。 (2)声音的响度: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大小,响度是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的,物体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也就是说声音越大。和响度有关的描述词语,常见的有:声音洪亮、高声、大声、声如洪钟、低声(响度)细语(音调)等。响度在声现象考题中也会经常出现。 (3)音色:音色是由物体决定的,是不同物体特有的特征,是辨别物体的一种方式。如听见人的说话声就知道是谁,听音乐就可以判断乐器的种类等等。音色作为高频考点,在声现象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希望考生能加深对音色的理解。 (4)超声波与超声波:在中考题中,考查此类知识点的问题也曾出现,但概率较低。了解超声波、超声波的知识以及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也不要漏掉这些简单的问题。 典例二:(2023年·福建)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解析】考查声音的三特性,属于简单题。 高声喧哗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是响度,所以选A。 【答案】A。 3.声音的利用:声的利用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声现象重要内容,声的利用和生活联系紧密。在中考题中,声的利用有关问题出现频率也较高。在声的利用考题中,主要考察方向是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两个方面。 (1)在声音传递信息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有:B超利用B型超声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成像原理,利用声音反射测距,听诊器利用声音信号诊病,蝙蝠利用超声辨别物体和障碍物,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测距,听声辨识人或物,利用超声波探伤等。 (2)在声音传递能量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考题内容有:利用超声波碎石为病人治病,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污物,利用超声波清洗首饰,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等。 在有关声现象考题中,出现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题目出现也较多,但以此考点作为单独一个题目的不多,更多的是与声现象其他考点结合。只要考生熟悉以上常见现即可很好地回答对此知识点的考查。 (3)中考题型分析 本部分中考题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1.5分~2分之间(一般出现一两个相关知识点)。无论是哪类题型,声的利用考题一般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对于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典例三:(2023年·菏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1)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2)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解答】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A错误; B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其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D正确。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故选:A。 4.噪声危害和控制:在声现象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声现象的主要内容。噪声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在重视环境污染的今天,人们对噪声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噪声治理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此,在中考试题中,有关噪声危害和控制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噪声危害和控制方面的试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控制噪声和对噪声的认识两个方面。 (1)对噪声的认识方面:所谓噪声就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无用的声音。有的人总认为悠扬的乐声、轻声的说话声或有规律的声音不是噪声,这是对噪声认识的误区。在考题中此类问题也会出现,希望考生能多加注意。 (2)在噪声控制方面:噪声的防治与控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声源处控制或减弱噪声;二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三是在接收处(人耳)控制或减弱噪声接收。尤其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传播出现的概率更大。 (3)在有关声现象考题中,出现噪声控制类的考题也较多,但以此考点作为单独一个题目的不多,更多的是与声现象其他考点结合。只要考生熟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即可很好地回答。 (4)中考题型分析 本部分中考题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1.5分~2分之间(一般出现一两个相关知识点)。无论是哪类题型,声的利用考题一般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对于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典例四:(2023年·潍坊)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减小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室外噪声照样产生,噪声音调没有大幅降低,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也没有减小,故只有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考点分类:本单元考点分类见下表 考点分类 考点内容 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 常考热点 声音的产生 考查声音产生的原因,常见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 音调 给出某种现象或场景进行正确判断,常见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 音色 给出某种现象或场景进行正确判断,常见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 声传递信息 B超、蝙蝠探测、倒车雷达出现频率较高 声传递能量 超声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