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同性—自主性”框架下社...—基于S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_吴磊.pdf
下载文档

ID:205614

大小:2.41MB

页数:1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协同 自主 框架 基于 案例 比较 研究 吴磊
“协同性自主性”框架下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选择基于S 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文/吴磊 杜耐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 当前,社区基金会处于从探索期向发展期的转型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运作机制,在社会治理中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借鉴协同治理理论和组织自主性理论,构建了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的二维分析框架,将社区基金会分为增能自主、增能共建、参与自主、参与脱嵌等 4种类型,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可能会受到外部资源、合作主体、组织管理和受制约程度等因素影响进而实现相互转化。本文选取 S市有代表性的社区基金会案例,针对社区基金会不同运作模式的特征,从协同性和自主性两个维度提出机制创新、管理革新、协同合作和学习探索等应对之策。关键词 社区基金会 协同性 自主性 运作模式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领导基层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及实现路径研究”(吴磊主持,编号为 20BZZ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吴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合作治理与社会组织发展;杜耐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中图分类号 C91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672(2022)06-0089-14一、问题的提出社区基金会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和创新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在全世界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的社区基金会相对成熟,国内的社区基金会尚处于从探索期向发展期的转型阶段。中国从2008 年成立第一家社区基金会以来,目前国内注册登记的社区基金会已经超过 150 家。国家可以通 施从美、帅凯:回应性监管:政府主导型社区基金会有效监管的行动策略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2020 年第 7 期。0892021 年第 3 期第 36 卷总第 166 期社会科学版学报2022 年第 6 期第 37 卷总第 175 期社会科学版学报过政策扶持、能力提升和有效监管等培育手段来推动社区基金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社区基金会募集社会慈善资源,回应社会问题,资助和开展公益项目,在社区资源整合、社会资本培育和社区治理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虽然国内的社区基金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起步较晚,且大多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作为一个舶来品,社区基金会怎样保持组织自主性,政府应当以何种形式扶持社区基金会,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合作,公众怎样有效参与,都成为当前社区基金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借鉴协同治理理论和组织自主性理论,基于 S 市多个社区基金会的案例考察,构建“协同性自主性”的二维矩阵分析框架,进而剖析社区基金会运作的模式与推进路径。二、文献综述学界主要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探讨社区基金会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影响因素和推动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分析成果。具体到运作模式领域,以往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模式分类。国外学者对“以捐助者为中心”模式和“以社区为中心”模式的分歧由来已久,也有一些学者采取中间立场,认为两种模式的结合才是社区基金会的良好象征,能够平衡捐助者、受益者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诸如“银行模式和聚集模式”、“管理金融资产模式转向长期领导模式”等视角分析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从国内研究来看,一些学者针对社区基金会不同运作主体类型,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将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居民主导型等三种模式。也有研究以资源依赖结构作为分类依据,将社区基金会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合作参与型与自治共建型”。还有研究提出“混合模式与类聚模式”、“运作型、参与式 Judith L.Millesen and Eric C.Martin,“Community Foundation Strategy:Doing Good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Fear,Tradition,and Serendipity,”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43,No.5,2014,pp.832-849.Kinser E.Sarah,Caught between Two Paradigms:Changes in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Field and the Rhetoric ofCommunity Foundation Websites,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2009,pp.5-9.The Cfleads Cultivating and Engagement Panel,“Beyond the Brink:A New Call to Action on Resident Engagement byCommunity Foundations,”National Civic Review,Vol.102,No.3,2013,pp.4-12.徐家良、刘春帅:资源依赖理论视域下我国社区基金会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和深圳个案,浙江学刊 2016年第 1 期。翁士洪:公益市场化中的资源依赖与政府控制基于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实证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 6 期。章敏敏、夏建中: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基于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调研,中州学刊,2014 年第 12 期。治理前沿090资助型与资助型”和“基于合法性有效性二维矩阵”等,以此分析社区基金会的模式选择。第二类,社区基金会运作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围绕社区基金会发展的“资源禀赋”、“规模与角色缺失”、“政府的作用和定位”、“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等建设性理论视角,分析了近年来社区基金会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但是成因分析大多是基于社区基金会发展的静态检视,忽视了探讨社区基金会动态变迁机制,缺少对不同社区基金会模式的运作逻辑和内在规律的横向比较。第三类,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战略选择。一些学者将社区基金会划分为捐赠人服务、媒介和社区领导者等三类。学者们梳理了英国和东亚的一些国家的社区基金会本土化发展状况,指出社区基金会需要嵌入本土,调整运作机制以适应具体情境。也有学者从功能视角讨论社区基金会充当“社区领导力”的多维角色,通过充当“引领者”“催化者”“资源链接者”“参与者”“陪伴者”等角色,引领社区的变革与发展。也有研究提出了跨部门合作治理的理论框架,用来解释社区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演化的逻辑本质,并探究其对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还有研究强调社区基金会应开辟多元化的资源渠道,完善税收优惠机制ll、筹资机制与治理机制l2,保障社区基金会的有效运行。既有研究为我国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提供了不同的经验,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从单一维度分析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较少关注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的选择机制及其深层机理,即哪些因素会影响 李韵、涂晓芳:社区基金会成长成熟的路径研究基于 44 个社区基金会的定性比较分析,中国行政管理 2020年第 9 期。吴磊:“合法性有效性”框架下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和深圳的案例,社会科学辑刊2017 年第 2 期。胡小军、朱健刚:社区慈善资源的本土化对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多案例研究,学海 2017 年第 6 期。崔开云:社区基金会的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江淮论坛 2015 年第 4 期。俞祖成:日本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及其启示,社会主义研究 2017 年第 3 期。袁振龙:社区基金会社会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社会建设 2020 年第 5 期。Elizabeth Graddy and Donald Morgan,“Community Foundations,Organizational Strategy,and Public Policy,”Nonprofit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35,No.4,2006,pp.605-630.Wang Lili,Elizabeth Graddy and Donald Morgan,“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Foundations in East Asia,”Public Management Review,Vol.13,No.8,2011,pp.1155-1178.原珂:社区基金会本土化过程中社区领导力的构建与型塑,理论探索 2022 年第 2 期。翁士洪:社区基金会:理论逻辑与治理重塑,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8 期。ll Aileen D.Ross,“The Social Control of Philanthrop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58,No.5,1953,pp.451-460.l2 胡小军、朱健刚:“三社联动”机制下社区基金会的功能与运行逻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1 期。0912021 年第 3 期第 36 卷总第 166 期社会科学版学报2022 年第 6 期第 37 卷总第 175 期社会科学版学报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模式?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引入协同治理理论的“协同性”和组织理论的“自主性”概念,根据协同性和自主性的程度差异,构建二维分析矩阵,将社区基金会划分为增能自主、增能共建、参与自主、参与脱嵌等四种运作类型。本文在对不同社区基金会运作过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不同类型社区基金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三、“协同性自主性”:社区基金会运作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一)协同性和自主性1.协同性协同性是指在行动或战略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促进基于公共问题共识的政策制定。协同性的研究涉及危机管理、环境问题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学者分别从“平等参与及建立协议”和“规则的重要性”的解释性视角强调协同性在达成共同目标中的积极意义。当前,在复杂的、相互联系的、信息化的世界中,越来越多的集体任务由强大的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政府或社会组织等根本无法单独完成。协同性是当前大多数社区基金会发展的重要特征。S市多家社区基金会的创新项目和特色项目,都与其他社会力量有过合作。多元主体的协同,为社区基金会提供了外部资源,能够利用政府、市场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和信息。本文将“协同性”概念引入社区基金会的研究,符合 S 市社区基金会大多数由政府注资和制定规范、社区居民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社区多元主体合作的现状。协同性保障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有助于发挥多元主体资源互补、合作协同、风险分担的优势,弥补社区基金会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缺陷。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同时又拥有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自身的运作本身就蕴含着协同性。2.自主性社会组织在本土化及其运作过程中能否真正实现其价值和使命,取决于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自主 Ansell C.and 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and Theory,Vol.18,No.4,2008,pp.543-571.Emerson K.,Nabatchi T.and Balogh 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ournal of Public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22,No.1,2012,pp.1-29.Keon Chi,Four Strategies t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