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年第29卷第1期GeriatrHealthCare,2023,Vol.29.No.1·156·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应用进展蔡星星,薛晓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神经内科,浙江苍南325800通信作者:薛晓冬,电子信箱:437832956@qq.com[关键词]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众所周知,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1⁃2]。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生于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3]。因此,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脑卒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8%,出血性脑卒中占32%[4]。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8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最高[5]。因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对社会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负担。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实质血流不足的结果,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血管出血进入脑组织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中断通常是由于颅内动脉血栓形成、颅内动脉栓塞(栓子多起源颈动脉)、各种因素导致脑血管低灌注或以上因素组合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时,脑血流不足,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和随后的神经损伤。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危险因素。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种族等[6]。而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运动不足、饮酒、吸烟、营养状况、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病(房颤等)和代谢综合征[7]。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快速地明确缺血性损伤的发病机制。AIS的典型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栓塞(分为心源性栓塞和非心源性栓塞),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穿通动脉缺血引起腔隙型梗死以及其他不常见的血管和血液学病变导致血管疾病[8]。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成为非心源性AIS或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调节剂。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重点关注目前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使用的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简要讨论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和线索。1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当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外基质成分暴露于循环的血小板时会引起血小板活化并粘附在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