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大山深处绘就“笋富山村图〞袁帅故事讲述人钟国奕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双红村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稳定收入,有房住,只要双手不闲下来,日子就会越过越好。现在的日子就是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我住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的大山深处,如今在家门口的双红笋厂务工。从家里到竹笋加工厂要走十几分钟,这对于腿部稍有残疾的我来说不算吃力。时间回到几年前,我的生活可和现在没法比。靠山吃山换个“吃〞法我所居住的双红村地处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大山深处,这里山路崎岖、翠竹成海,群山环绕、山多地少,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贫困村。自从封山育林后,木材砍伐指标越来越少,生态补偿虽在逐年提高,但暂时难以弥补村民的损失。村民们从前靠山吃山、砍伐竹木的老路子行不通了,开展动力缺乏,又找不到脱贫好路子。这里农业产业化开展滞后,农户大多以种植粮食、红薯、蔬菜和养羊、养蜂、养猪为主,没有支柱产业。渐渐地,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收入并不高,仅能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尽管耕地面积少,但是这里的竹笋“恋上〞了双红村的一切,气候、环境、土壤,连林中的植物“小伙伴〞,它都喜欢。所以,竹笋每年撒欢儿地长,个个汁满肉厚、又肥又大,毛竹林面积到达4.5万亩之多。一到春天,家家户户在山上搭起笋棚,挖笋、蒸煮、榨笋、晒笋……但这种传统的笋加工模式生产效率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是靠天吃饭。如果笋榨不好、晒不干,就会霉变腐烂,村民在山上辛苦忙碌大半年的功夫就都白费了。更要命的是,这上山的活儿对于腿脚不好的我来说可是难事,单挖笋一项,整个春天下来,其他村民最多能挖几万斤,而我只能挖到8000斤左右。双红村的笋加工规模虽然在全县名列前茅,但由于笋干加工未实行产业化,人工本钱较高。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宜春市政协来我们村里开展了挂点帮扶工作,扶贫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江铜集团扶贫工作队等集中力量,在权衡利弊、强化优势、剖析市场等多方面都作了可行性论证后,帮助我们村建立了一家加工能力达200万斤鲜笋的笋厂,决心以笋厂为基地、聚全村之人气,把笋文章做大,让双红村脱贫的路子走得更稳、更远、更扎实。自从2023年村里建成双红笋厂后,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我自己更是没有想到,来这里切笋,一天能有130元收入,比之前收入更多了。天道酬勤双红村采取“合作社+笋厂+农户〞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