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高校社区围墙改进策略研究_刘心怡.pdf
下载文档

ID:195442

大小:4.14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 海淀区 学院路 高校 社区 围墙 改进 策略 研究 刘心怡
北京规划建设 131 RESEARCH 研究自2016年起,各地政府一直倡导便捷居民出行、建设开放小区,鼓励旧小区打开围墙,形成街区,这一政策的落实使围墙成为众矢之的。有人认为围墙是“保守”传统文化的产物,阻碍了居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加剧了邻里关系的疏离,不利于建设互邻友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应当予以拆除;也有人针对社区开放后的服务设施、物业管理、地面停车、人身安全和噪音干扰等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需要更完善的一体化管理,不可一蹴而就2-4。2000年左右,北京海淀学院路地区的15所高校成立了“教学共同体”,旨在共享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办学5,6。随着20年来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校园之间的联合与开放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复杂、封闭的围墙无疑影响了校园之间的联系,但要将这些围墙彻底拆除,又似乎显得不切实际,更会带来许多问题。2019年底以来,为防止疫情扩散,各地都对小区或街区采取了封闭措施7,8,突显出了围墙在控制人流方面的有效性,给社区围墙的更新改建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北京海淀学院路地区的高校社区围墙为例,尝试探讨更新改造围墙,促进社会和谐、人与城市良好互动关系的方法。围墙的简介墙的定义墙是一种界定空间的建筑形式,释名一书对墙有这样的释义:“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蔽隐形容也。”可见墙的主要功能在于界定边界、保卫安全。狭义上讲,墙是指在房屋、园林、场院等四周,起拦挡作用的围护实体;广义上讲,用来围合、分隔或保护某一区域的构筑都可以被称为墙。围墙特指具有围合作用的墙。我国围墙的发展历史在国、园、囿、圃这些与我国人民的农耕、狩猎和居住息息相关的汉字中,都在四边用墙的形式围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围墙在中国传统人居场所空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9。随着千百年来的发展,围墙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原始社会时期,半坡村落与姜寨遗址的氏族村落周围就已经发现了近似于围墙的壕沟,主要用于防御猛兽。封建社会时期,围墙按照功能与位置可分为界墙、城墙、村墙、院墙及景墙1,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画作中,也能找到围墙发挥重要作用的痕迹。如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无论市郊的乡村还是城市内部的居民住宅,都以篱笆或院墙加以围合划分;明代上元灯彩图中,以院墙划定出宅院;清代盛世滋生图中,城市空间更加鲜明地被围墙和屋宇分割为了大大小小的院落单元。除围护功能之外,围墙还有更多作用:如村镇城市的围墙具有军事防卫的功能,也是重要的分界标志;在山地建造行宫时,依山而起的建筑要依靠挡土墙来支撑其结构;在节庆活动时,则有许多屏风、盆景被置于街头,作为临时装置来分隔空间,从其功能上讲,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临时性的围墙。现代社会的居住组团和公共单位也有围墙分隔。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单元是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封闭的“单位大院”修建了围墙和大门,形成了内向型的空间模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城市住宅建设延续之前的规划思想,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及“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的建设项目2,城市居民们已经非常习惯以围墙作为小区的边界。围墙功能与形式各种形式的围墙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构筑物,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式。一是院墙,用来围合划分私人住宅的围墙。在中国古代,根据宅院主人的身份不同,这些围墙的形式具有很大差异。如皇帝行宫的围墙十分考究气派,高门大户常将围墙漆成朱红色,市井平民通常只能使用白墙、甚至篱笆来围合院落。明代礼制规定:公侯住宅的窗枋可用金漆或黑油漆饰,一、二品官员的门墙可用绿油,三、四品官员可用黑油;五、六品则用黑门,平民百姓不准使用官宦专有的装饰方式。墙,一方面围合出了家宅院落,另一方面也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二是界墙,用来标示和划分区域、地块的边界,如村落、城镇等等的边界墙。城市内城(宫城)的城墙功能介于院墙与界墙之间,但由于其具有的象征、威慑和防御功能,将其归类到界墙中。界墙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愈是发达、繁荣的城镇,其界墙愈是完整、高大,而在较为落后、贫穷的村镇,界墙往往是断续的,甚至有些还与村镇边缘房屋的外墙连在一起,其标示作用远大于防卫作用。三是内墙,是位于大的宅院内部、进一步切分院落空间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高校社区围墙改进策略研究刘心怡 曾洪立(通讯作者)132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的围墙,常见的有宅园分置时将住宅与园林隔开的围墙、分隔女眷的活动区与前庭的围墙、分隔佣人与主人居住区的围墙等。这些围墙使得中国古代的内宅空间呈现出曲折、幽深的特点,正如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指的就是重重内墙将空间细细切割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四是临时墙,是用于分隔室外空间的临时构筑物,如在节日集会、审判行刑中临时置于室外的屏风、盆栽、栏杆等物,又称作“围挡”,用于分流人群或阻止特定种类的闲杂人等影响正在进行的活动。五是挡墙,用于固定堤坝、陡坡、崖壁等,防止土层塌落或水淹。在陡坡上建宅时,挡墙是十分必要的,在庭园中也可以兼做花池边缘、支撑微地形的院墙等,但在城市尺度的研究之中很难将庭园内部的构筑纳入讨论范围,因此只在此处做简要说明。古代绘画中的围墙研读流传至今的各个城市、各个时代的地图与风俗画卷,可以看出围墙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上至皇家宫苑、高门大户,下至平民百姓、荒郊陋宅,无一不以围墙和屋宇的外墙进行围合,划定出宅基地和院落空间的范围。如清明上河图中,即使是位于城郊野外的孤宅,也用篱笆和柴薪做出了简易的围篱。对清明上河图上元灯彩图和京师生春诗意图三幅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画进行解读,可以分辨出四种形式的围墙。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最为繁华的街市,画中主要出现的围墙类型是院墙和界墙(汴京城墙)。沿着汴河与主街鳞次栉比排列着许多经营性的场所,有些商铺会用可以移动的屏风等隔开室内空间与嘈杂的室外环境。稍远处的民宅,则无论贫富都以围墙划构筑自家院落。城郊的茅草屋宅地也用篱笆来围合(图1)。上元灯彩图描绘的是明代上元节时候南京街头的集会景象,画中人潮攒动,熙熙攘攘,很是热闹繁华。人们利用街头的开阔场地进行集会,两侧是经营性的建筑,在建筑之间很少有围墙阻隔,但为了维护秩序、为有身份的达官贵人留出相对宽敞的空间,商家在场地之中使用了大量的临时屏障进行分隔(图2)。京师生春诗意图是清晚期的一幅北京城市风俗画,借鉴了西方鸟瞰透视画法,画中气势恢宏的宫苑城墙分隔了内外城,街巷的院墙和房屋划分出曲折回环的市井交通空间,皇宫、民居四合院内由繁复交叠的内墙分隔出大大小小的庭院(图3)。综合三幅古画来看,围墙是城市、街巷、院落的重要构筑设施,促进了“重门深锁无寻处”的空间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古代重视家宅和封建伦理文化的礼教观念。院落的围墙以封闭内向为主,在毗邻街市、河流等繁华之地的商业区围墙以外向开敞为主,兼有许多临时性的围护结构。今天,虽然森严的封建等级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传统的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深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学院路地区围墙的基本情况学院路地区历史沿革清光绪年间的舆图三山五园及外三营地图中显示意了学院路附近地区当时的情形。在三山五园行宫御苑的周围驻扎着大大小小的营,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这些营地各自用围墙划出驻地,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营盘大院。村落没有完整的、封闭的围护城墙,只有民居的院墙断续地连接起来,形成街道和村落的边界,围墙的数量很大(图4)。城墙 院墙 临时墙图1 清明上河图中的围墙位置示意 院墙 临时墙图2 上元灯彩图中的围墙位置示意 界墙 院墙 内墙图3 京师生春诗意图的围墙类型和分布图 北京规划建设 133 RESEARCH 研究近代以来,学院路地区因建设铁路而繁荣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后成为专业高教区。区内八所专业院校遵循了中国传统书院的观念10,11,各自划界,用围墙圈建成八个独立的大院,大院周围的其他服务设施如居住、文化、商业等逐渐兴旺,但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结构发展得越来越复杂。由图5可知,21世纪以来的20年内,研究样地内的建筑密度变化不大,甚至2000-2010年还有整合、减小的趋势。这表明20世纪末研究样地内的空间用地模式就已基本成型(图5)。学院路地区高校社区的空间布局特点学院路街道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约有504家单位和28个社区,被数量可观的围墙分隔开来,形成一个个的“大院”和“小园”,城市肌理呈现出大大小小的破碎区块状,彼此之间相互割裂,无法互相渗透或通行。学院路的高校和社区总体呈现出“空间镶嵌式”的形式,大学周边是生活区、商业区等城市组团,在空间上相对独立12。高校与社区用地之间互相杂糅嵌套,以围墙为界,学校内会以围墙分隔出“家属区”,但某些地方的围墙又不完全闭合,用地功能区之间的边界不甚清晰。疫情期间,不少社区、学校调整了出入口位置,加强封闭管理,交通出行愈发复杂。样地实堪研究研究样地位于学院路街道范围内的西北侧,面积约2.3平方公里,包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四所高校、21个独立单位和商业服务业设施(图6)。围墙类型和特点按照围护的封闭程度,将本地区的围墙分为视线封闭的实体墙和视线通透的围栏。学院路街道上存在的实体墙大多数是高度为2.5-3米的砖砌墙,风格比较呆板且统一。围栏还可再细分为金属材料与矮墙相结合的栏杆墙和绿篱墙两类。不同的围墙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大不相同,其界定空间的属性也有强弱分别(图7)。围墙定位在2.3平方公里的样地内,围墙的分布位置如图8所示。实体墙的总长度约16.56公里,围栏的总长度约12.78公里,其中包括11.90公里的栏杆墙和0.88公里的绿篱墙(在统计中有些栏杆墙和实体墙前也有绿篱作为美化,这部分不计入绿篱墙的长度,只有单独用绿篱来分隔空间时才被划定是绿篱墙)。由图8可知,各大学内部的空间较为完整,居住小区之间和学校周边有大量曲折复杂的围墙。小区内部因物业权属不同,被围墙切割成破碎的空间,相邻的小区居民被隔离成两个社区,不利于邻里关系的建设。此外,区域内各组团出入口数量多,但分布不均,有的地方短短几十米的围墙上可能开出3-4个门,有的地方 界墙 院墙 内墙 挡墙图4 三山五园及外三营地图(局部)的围墙类型和分布图2020年2010年2000年 图5 20年来所选地块的城市肌理变迁示意图图6 研究样地在学院路街道的位置范围示意图134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绵延数百米却没有一个出入口。围墙与附近人群的关系为调研上述复杂的围墙究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笔者随机地对样地内的11组受访者进行了采访,受访者包括小区居民、学生、清洁工和一些路人等。82%的受访者都提到了有关交通便捷的问题,居民和学生认为这些围墙让他们的生活不那么方便;清洁工人认为围墙的存在划定了他们每天清扫的区域,方便了工作。此外,45%的受访者提到了安全问题,他们大多是小区居民;36%的人对道路感到了困惑,他们大多数为路人;27%的受访者认为围墙阻碍了活动;另外有18%的受访者提及了美观问题。现状围墙存在的问题第一,阻碍连通。围墙的存在导致相邻的居民无法沟通,行人无法通行。第二,美观度低,枯燥乏味。学院路区域绝大多数的围墙都是普通的砖砌墙,由灰色、白色的水泥砂浆抹面,部分是竖直棱形黑色铁栏杆,毫无特色。有些新建围墙的墙面设计不符合居民和高校学生的审美,留下了“丑”的印象。此外还有的墙形式呆板,与所属用地的功能不匹配,如第三实验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墙。第三,年久失修。有些围墙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表层抹灰早已破损剥落,露出内部墙砖,附着水迹、污渍和小广实体墙示意图及照片 栏杆墙示意图及照片 绿篱墙示意图及照片图7 墙体类型示意图及照片 实体墙 栏杆墙 绿篱墙 临时性的围挡图8 围墙分布示意图 阻碍连通的墙段 美观度低的墙段 年久失修的墙段 无序建造的墙段图10 问题墙段分布示意图图9 访谈结果关键词提取 北京规划建设 135 RESEARCH 研究告,影响小区和街道的美观。第四,无序建造。有些围墙随意地弯曲,有些相邻的围墙则几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