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
下载文档

ID:1731121

大小:23.57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望洞庭 2023 教学 设计
天道酬勤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本文以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过程等,从而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望洞庭 教学设计 古诗 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A-0086-0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古诗的写法,尝试创作诗句,吟诵关于君山的其他诗作。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月夜山水的美。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等词语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嘗试创作诗句。 四、先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君山的传说,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五、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洞庭湖概况。 2.电化教具:多媒体、古诗配乐、古诗唱曲。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祖国山川美景图。〔课件出示洞庭湖的风景图〕 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个地方吗? 生:洞庭湖。 师:是的,多美的洞庭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在洞庭湖边吟诗作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到美丽的洞庭湖欣赏月夜之美。〔板书:望洞庭〕 2.指名生说洞庭湖的概况和刘禹锡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洞庭湖和刘禹锡的相关信息。〔出示两张课件〕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让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能划分节奏,初步感知美。 师:是的,刘禹锡写的七言绝句明快清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他写的望洞庭〔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并试着划分节奏。〔让生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洞庭湖美景、了解洞庭湖和刘禹锡概况,从而激发读诗的欲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熟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是下一环节教学的良好开端。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读好古诗,整体感知诗歌的美,为达成认知目标做好准备。 〔二〕理解读,洞察美 1.由学生读诗,教师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利有节奏,下面检查先学情况,请同学们看黑板,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①分小组检查。②教师补充。③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两相和:指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非常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擦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让学生重点研讨“镜未磨〞:未经磨擦的铜镜是什么样的?刘禹锡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这样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刘禹锡是在夜晚欣赏洞庭湖,在月光照映下,湖面朦胧一片,而未经磨擦过的铜镜应该就是这种模糊的感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重点研读“镜未磨〞并想象月光下湖面朦胧的景象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有助于理解全诗。 2.借助课文插图,简述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述说诗句意思。 师:学习古诗,可以借助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意,还可以通过观察插图来理解。请同学们看着插图,发挥想象,然后跟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插图和诗句〕 〔2〕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3〕请学生个别答复,教师补充。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4〕同桌互说诗意,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 〔5〕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大胆发挥想象,并说说整首古诗意思。 师:单句的诗句我们理解得很好,哪位同学能看着画面,发挥想象,说完整首诗的诗意,把洞庭湖月夜的美说出来呢?〔课件出示整首诗和插图〕 〔6〕学生在小组内练说。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先说,其他学生做好补充。 〔7〕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看着多媒体上的插图解说。 〔教师出示课件的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自古“诗情画意〞是连为一体的,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借助课文插图,简述古诗大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品诗赏画,通过发挥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达本钱节课的能力目标,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感悟写法。 师:多美的洞庭湖月夜啊!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把洞庭湖写得这样美呢?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思考两个问题:〔1〕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诗人看到湖面,想到未打磨的镜子,想到白银盘,看到远处的君山,想到青螺,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对祖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让学生再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并背诵古诗。 师:学习诗歌除了理解诗意和写法,还要读好诗歌。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歌呢? 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样才能读好古诗。 师:请大家想象画面,试着读一读,读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方法有:〔1〕想象画面,自由练读。〔2〕配乐再读,感受音韵。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再次感受洞庭湖的美。 师: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个别读〕 师:谁给他评一评? 〔学生评价略〕 师:熟读成诵,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到洞庭湖边。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月光洒在湖面上,湖光秋月两相和。预备,起! 〔學生背诵〕 【设计意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感悟写法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层次的读,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达成了本节课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比照读,深化美 师:是的,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要多美就有多美,而他文笔之美更让我们赞叹,让我们再次体会刘禹锡文笔之美!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两首诗。〔课件出示需要比照的两首诗〕 [    望洞庭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1.比照读,比拟两首诗内容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刘禹锡笔下望洞庭的精妙之处。 师: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些词,原诗妙在哪里? 2.在自由理解的根底上,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为刘禹锡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远处的君山才显得这样娇小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4.再读原诗,深化美。 师:是的,刘禹锡之所以能把洞庭湖写得这么美,除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更在于他文笔、遣词的高超。让我们再次带着喜欢、赞美以及惊叹之情读出洞庭湖的美! 【设计意图】部编教材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中国文化有“保底〞和“传承〞之功能。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四〕仿写诗,创造美 师:读得真美!月光下洞庭湖上的渔船星光点点,君山上的鸟儿安静栖息,湖水轻轻抚摸君山等画面同样很美,下面我们四人小组讨论怎么仿照刘禹锡后面两句诗的写法把更多美的画面写出来。 〔让学生四人组成合作小组,仿照诗歌最后两句的写法,写一写月光下洞庭湖上渔船星光点点,君山上鸟儿安静栖息,湖水轻轻抚摸君山等画面的美〕 【设计意图】部编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的编排,意在“学习〞与“继承〞。在感悟诗歌的根底上,仿写诗歌,主要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创作的意识,到达“传承〞的作用,更高效地完本钱节课的能力目标。 〔五〕延伸读,升华美 1.教师投影映示: [    题君山        题君山 雍陶〔唐〕       方干〔唐〕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君山自古以来就充满神奇的色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唐代的雍陶和方干也为君山题过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们的诗歌。 4.学生上台汇报课前查阅搜集到的关于君山传说的资料。 5.学生再读雍陶和方干的题君山,再次感悟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 【设计意图】部编教材注重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把相关的诗歌优化组合,让学生延伸读,这样的设计意在用好部编教材,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丰富拓展学习内容,更是让学生通过美丽传说的梦想和精彩的朗读,继而升华对古诗的情感。 〔六〕传唱诗,丰富美 师: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不仅可以通过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唱诗的美。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为诗歌谱曲,用不同的形式把诗歌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播放望洞庭的唱诗曲子,学生跟唱〕 师: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课程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美,也尝试着创作诗句。虽然创作的诗句不是很成熟,但是只要我们以后多训练,多创作,相信我们会是祖国灿烂文化的最美传承人。课下我们还要完成“作业小超市〞的内容,把更多的美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以传唱的形式再次激发学生对诗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加强诗歌的背诵。 〔七〕多样化作业,表现美 1.把刘禹锡笔下的望洞庭写成一篇美文。 2.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缺乏,智有所不明。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布置,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七、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唐文慧〔1978—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