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中毒诊治原则.ppt
下载文档

ID:129846

大小:327.50KB

页数:7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急性 中毒 诊治 原则
阿勒泰地区医院急诊科阿勒泰地区医院急诊科 引 言 急性中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特殊疾病。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接触的有毒物质必然日益增多,发生中毒的机率与日俱增。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每年约有十余万人发生各种急性化学毒物中毒,各种中毒类疾病已位居疾病谱前列。因此,急性中毒的救治已成为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中毒救治发展史 某些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 物理学作用,使组织细胞功能或结构受损,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现象,是为中毒。在一定剂量内能引起中毒的物质,称为毒物。研究人类毒物中毒的诊断与救治的科学则称为临 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或医学毒理 学(Medical Toxicology),即中毒学。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涉及各种毒物中毒的毒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一般中毒及毒物的基本概念 少量或微量物质接触机体或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组织细胞成份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变化,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一过程称为中毒(poisoning 或intoxication)。一次短时间内,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或经口一次 性摄入比较大量的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acute poisoning)。在较长时间中,如数月、数年,比较少量的毒物接触 或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介于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间的,称为亚急性中毒 (subacute poisoning)。但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三者之间没有截然明显的界限。接触机体或进入机体后可导致中毒的物质称 为毒物。一般习惯上把比较小的剂量就能严重损害机 体,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称为毒物。一、一般毒物的分类 毒物按其来源分生物性毒物(又可分为动物性毒物 和植物性毒物)及化学性毒物(又可按用途分为工 业性毒物、农业性毒物、药物性毒物及日常生活性 化合物等)两大类。按其作用性质分,有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 醉性、溶血性、致敏性等毒物。按其作用的靶器官分,有神经毒性、心脏毒性、肺毒性、肾毒性、血液毒性、生殖毒性、免疫 毒性等毒物。按其物理状态分,有固态(含粉尘)、液态、气态或蒸气态、气溶胶态(雾、烟)等。1.工业毒物 A、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如砷、汞、铅、钡等。B、刺激性气体:如氮氧化物、氨、氯等。C、窒息性化合物:如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D、有机化合物:如甲醇、四氯化碳、苯、酚等。2.农用毒物(农药)A、杀虫剂: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B、杀菌剂:如有机硫类杀菌剂等。C、杀鼠剂:如氟乙酰胺、毒鼠强等。D、除草剂:如百草枯、敌稗等。3.植物性毒物 A、含生物碱类植物:如曼陀罗、马钱子等。B、含甙类植物:如万年青、苦杏仁等。C、含毒蛋白类植物:如蓖麻子、巴豆等。D、含萜及内酯类植物:如苦子、雷公藤等。E、含酚类植物:如大麻子、狼毒等。F、含其他毒素类植物:如甜瓜蒂、八角莲等。G、其他:如毒蘑菇、油桐子等。4.动物性毒物 A、动物咬、蜇中毒:如毒蛇、毒蜘蛛等。B、有毒动物或器官:如河豚鱼、鱼胆等。5.药物过量 6.日常生活用化学品:如化妆品、消毒剂等。二、一般毒物的毒性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如 机体各种功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机体内 稳态能力降低,或对其他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增高。毒物的毒性是影响毒物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毒物 对机体的毒性不同。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如溶解度、分散度、挥发度)有关。根据染毒期限,毒性通常可分为:急性毒性-指24h内一次染毒或多次染毒的毒性结果;亚急性毒性-染毒期限少于3个月;亚慢性毒性-染 毒期限为36个月;根据染毒途径不同,通常有不同途径染毒的致死量。衡量毒物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指毒物接触或进入 机体后,引起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half lethal dose;LD50)-指毒物 对急性实验动物的群体中引起半数(50)动物死 亡的剂量。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MLD)-指引 起一组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引起一组动物中全部(100)死亡的最低剂量。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LC)系指经呼 吸道吸入中毒的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此浓度可 以引起机体中毒死亡。半数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指气态毒物对急性实验动物的群体中引起 半数(50)动物死亡的浓度。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MLC)指引起一组动物中个别死亡的浓度。绝对致死浓度(absolute lethal concentration;LC100)指引起一组动物中全部(100)死亡的 最低浓度。毒性 大鼠一次 6 只大鼠吸入 兔涂皮时 对人可能致死量 经口LD50 4h死亡24 只浓度 LD50 60kg体重总量 分级 (mg/kg)(ppm)(mg/kg)(g/kg)(g)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三、影响毒物作用的其他因素 中毒途径(route of intoxication)中毒途径系指毒物进入体内产生中毒反应的通路,是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毒物可经下列途径进入体内:1.消化道 2.呼吸道 3.皮肤 4.眼 毒物的吸收(absorption)毒物通过体膜进入血流的过程称为吸收。A、经消化道吸收:B、经呼吸道吸收:C、经皮肤吸收:毒物的分布(distribution)毒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必须通过不同的屏障才能达到作用部位,即分布过程。毒物的分布取决于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和对各组织成份的亲和力。影响毒物分布的因素有: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毒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毒物对体内某些屏障(如血脑屏障等)的透过能力,毒物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等。毒物的代谢(metabolism)毒物进入体内后要进行化学转化,称为代谢转化或生物转化。基本原则 A、大部分毒物在活体内进行不同程度的代谢转化。B、按照毒物的特性和反应的性质,可能产生较原化 合物更毒的产物,称为活化或毒化。C、转化过程的总趋势是在酶的参与下将脂溶性化合 物转化成水溶性化合物。D、降低毒物的脂溶性,使其在排泄系统中达到高浓 度,以利于排出体外。E、在脊椎动物中,化学转化伴有各种代谢转化。F、转化过程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G、肝是哺乳动物代谢转化的主要器官。H、有两类酶系的细胞内代谢转化方式,即微粒体及 非微粒体方式。I、毒物的代谢转化主要在肝内质网(微粒体部分)进行,非微粒体转化的主要地点在线粒体、溶酶 体及血浆。J、毒物在肝内进行代谢转化,大体分为两步:氧化、还原与水解、结合反应。毒物的排泄(excretion)毒物从机体内排出,称为排泄。毒物可从下列途径排出:A、肾脏(尿)肾脏是毒物从体内排出最有效的器官,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肾脏排泄毒物有两个机制,肾小球的被动性过滤和肾小管的主动性分泌。毒物经肾小球滤过后,脂溶性化合物可被肾小管细胞再吸收进入血液,极性和离子化物质不能被再吸收而随尿排出。一般碱性毒物在酸性尿中的排出量较多,酸性毒物在碱性尿中排出较多。肾功能不良可影响毒物的排泄。B、肝脏(胆汁)经胃肠道吸收的毒物,肝脏清除具有首要地位。因胃肠道来的毒物首经肝脏,而且许多毒物在肝脏转化,其代谢产物不需进入血流再经肾脏排出,可直接排入胆汁中。有些毒物从胆汁排入肠内,部分又从肠道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肝肠循环延缓了这些毒物的排出,并增加其毒性。肝脏疾患或肝功能损害,可减少毒物经胆道的排泄。C、其他途径 胃肠道(粪便)、汗腺(汗)、唾液腺(唾液)和乳腺(乳汁)。毒物的毒作用(toxic effect)机制 毒物进入机体后,通过转运或经代谢转化到达 靶器官,与一定的受体或细胞成份结合,产生生物 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病 理变化,称为毒物的毒作用。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如:A、对酶系统的干扰:1)与酶活性中心的原子或功能基团(如巯基、羟基、羧基、氨基等)结合;2)与酶结构中的金属原子结合;3)与酶的辅基发生反应;4)与酶的底物(基质)作用;5)与酶的激活剂结合;6)与底物竞争酶。B、对血红蛋白输氧功能的阻断 C、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D、对组织的直接化学性损伤 E、对组织的直接毒性 F、对受体的作用 G、其他,如:干扰细胞钙、钠、钾离子的调节机制,诱发 免疫性损害等。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急性中毒的病情多急骤、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急性中毒救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1)正确的诊断,即确定中毒的毒物与数量;(2)及时、恰当的救治措施。急性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中毒病人的病史、临床 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并参考实验室检查结 果,必要时作毒物分析及现场调查。最后,将上 述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并做好鉴别诊断,方能较 为正确的作出诊断。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引起中毒的毒物品种、病变性 质及严重程度等。中毒病史的采集 采集详尽的中毒病史是诊断的首要环节。询问病史应尽量明确以下几点:谁中毒?有大批中毒患者时,应排除非中毒者。何种毒物中毒?90%以上是单独毒物中毒,但是也会有2种或2种以上毒物混合中毒,并可能发生“增毒”现象。即使相互无关的毒物,同时接触时,其危险性和复杂性也常会增加。何时中毒?了解发生中毒的时间。如何中毒?了解中毒的途径和毒物数量。经何处理?用过的治疗措施、治疗药物、剂量及对治疗的反应。在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到中毒的可能性:不明病因的多系统损害。难以解释的精神改变。外伤,特别是青年人难以解释的摔伤。年轻患者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或胸痛。火场救下来的患者或与毒物接触者出现临床症状。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儿童出现难以解释的嗜睡、精神症状或其他奇怪行为。呼气、呕吐物及体表气味 蒜臭味、酒味、醚味、酚味、刺鼻甜味(酮味)、苦杏仁味、梨味、鞋油味、冬青油味、水果香味、尿(氨)味、其他特殊气味等。皮肤粘膜 (1)颜色:紫绀、樱桃红、黄色。(2)湿度:多汗、无汗。临 床 表 现 体温:体温升高、体温降低 五官 (1)瞳孔:扩大、缩小 (2)辩色异常:绿及黄视 (3)视力减退 (4)听力减退 (5)嗅觉减退 (6)齿龈黑线 (7)唾液分泌:分泌增多(流涎)、分泌减少(口干)临 床 表 现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呼吸减慢、哮喘、肺水肿 等。循环系统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压升高、血压下降等。消化系统 呕吐、腹(绞)痛、腹泻 等。临 床 表 现 神经系统:兴奋、躁动,嗜睡、昏迷,肌肉颤动,抽搐、惊厥,瘫痪等。尿的颜色:血尿、葡萄酒色、绿色、棕黑色、棕红色等。临 床 表 现 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检查 非特异性检查 毒物样品检测 急性中毒的救治 救治原则主要是阻止毒物继续作用于人体及维持生命。急性中毒的救治可分为四个阶段:复苏和稳定生命体 征;中止毒物对机体的侵入,切断毒源,清除毒物;及时正确使用特效解毒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特殊治疗手段: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交换、换血等血液净化疗法。复苏和稳复苏和稳 定生命体征定生命体征 减少吸收减少吸收 中和解毒中和解毒 增加排泄增加排泄 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特殊解毒药及作用机制特殊解毒药及作用机制 毒物毒物 解毒药解毒药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 氧氧 1.生理拮抗竞争生理拮抗竞争Hb.2.药理拮抗药理拮抗 有机磷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酯 阿托品阿托品 阻断毒蕈碱受体阻断毒蕈碱受体 阿托品阿托品 毒扁豆碱毒扁豆碱 抑制胆碱酯酶抑制胆碱酯酶 鸦片鸦片 纳洛酮纳洛酮 拮抗鸦片受体拮抗鸦片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