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灾害救护培训目的•普及创伤及灾害救护的基本知识,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员、宣传员)掌握科学的自救与互救方法,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做到科学救治,减少自身伤害和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不仅取决于院前的医疗救护水平,还与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救与互救能力密切相关。关爱生命科学救援培训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意外伤害、交通事故、重大灾害等对急救医学的需求空前增长,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越来越重视急救医学的管理、发展和建设。创伤与灾害救护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内卫生事业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培训意义•WHO认为44岁以下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是创伤。创伤是我国城市居民第四位死亡原因,是农村人口第五位死亡原因。当发生严重创伤时即刻死亡的约占50%(数秒—数分钟之内);早期死亡约占30%(2—3小时之内)后期死亡约占20%(伤后数周之内)。由此可见创伤的现场救护是非常重要的,即可减少致残率,又可减少死亡率。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以便能在现场及时有效的开展救护,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内容概括•一、创伤救护的新概念。•二、国内国际救援服务系统的组成和管理。•三、医务人员和公众如何应对实际生活可能遇到的灾害。•四、实际操作方法与练习。四、实际操作方法与练习。1、创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2、医疗工作者必须学会的其他技能:自我保护,CPR,输液,心电图、电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技术等创伤救护的新概念1、传统的救护观念•抢救实施者:医护人员(100%)•尽快寻找交通工具--急诊室--医生诊断、处理2、现代救护新概念的产生背景•突发危重急症增多•意外伤害增多•灾害事故增多•传统救护不足创伤救护的新概念3、急救医学的三次革命•革命一20世纪的60年代,由美国急救医学专家safar和kouwenhoven等提出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挤压的心肺复苏法。•革命二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在《美国医学杂志上》上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和内容。生存链的提出,将急救的技术、技能与社区模式、社区人群的急救理念结合起来。•革命三20世纪末,在急救医学上人们更强调应用高科技--体外自动除颤器。创伤救护的新概念4、新世纪急救、灾难医学发展的趋势•结构网络化•急救社会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