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解读神经外科重症及术后患者疼痛、躁动和兴奋可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和焦虑,这些都会增加再出血、颅内压增高、导管脱落和误伤等风险,因此必须进行处理。一、目的与意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的目的在于:(1)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2)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减少或消除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对病痛的记忆;(3)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4)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降低代谢,减少氧耗氧需;(5)短效镇静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二、疼痛与镇静程度评估1.疼痛强度评估评估疼痛强度最常用的是数字评分法(NRS),即“十分法”疼痛量表(C-2)[20],将疼痛分为0~10分,0为完全没有疼痛,10分为患者和医师能够想象的极端疼痛。对于有人工气道等不能交流的患者,观察与疼痛相关的行为(运动、面部表情和姿势)和生理指标(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并且监测镇痛治疗后这些参数的变化也是评估疼痛的重要方法。面部表情评分法(FPS):其由6种面部表情及0~10分构成,程度从不痛到疼痛难忍。由患者选择图像或数字来反映最接近其疼痛的程度。FPS与NRS有很好的相关性和重复性。2镇静和躁动程度的评估:主观性评估:Ramsay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客观性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静动镇静和躁动的主观评估:Ramsay评分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分为6级,1级:患者焦虑、躁动不安;2级: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3级:患者对指令有反应;4级:嗜睡,对轻扣眉间或高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5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高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6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高声听觉刺激无任何反应。SAS评分根据患者七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见表)。但对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仅有主观评分是不够的。镇静的客观评估BIS为一种简单的量化指标,以脑电为基础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100:清醒状态,0: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大脑皮层抑制)。一般认为BIS值85~100为正常状态,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低于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三、镇痛与镇静实施镇痛治疗: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药物变态反应、急性出血事件或者合并消化道溃疡时禁用)、非阿片类止痛药、阿片类止痛药物。镇静治疗重症患者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