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的救治一般资料•世界上的蛇类大约2200种,但对人类有致病危害的毒蛇约195种,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最常见的毒蛇有十种,包括神经毒类的金环蛇、银环蛇、海蛇;血循毒类的竹叶青蛇、蝰蛇、五步蛇、烙铁头蛇;混合毒类的眼镜蛇、眼镜王蛇(过山风),蝮蛇等。其主要体表特征是:头呈三角形,蛇体斑纹色泽鲜艳,尾多为短而钝,当毒蛇咬人和物时,借助肌肉的收缩把毒液经导管、毒牙而注入体内,引起中毒。蛇毒在体内的动行•蛇毒很少从血液循环扩散,而是由淋巴循环扩散,引起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后再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这一个过大约需要30分钟。如蛇毒直接注入血管内,出现全身症状极快。在体内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及机体免疫功能参与破坏毒素,肝是解毒的主要脏器,而由肾排出外。发病机制血循毒主要存在于五步蛇,蝰蛇,竹叶青蛇及烙铁头蛇的毒液中,眼镜蛇及蝮蛇也含有此毒素,血循毒有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等,其中以心脏毒素对机体毒性作用最广泛,危害最大,其次为凝血毒素,出血毒素,它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蛇伤DIC的形成。发病机制•1,心脏毒素:是一种膜活性多肽,当心脏毒素进入血液达到一定浓度时,能使心脏细胞发生持久性去极化,使心脏变性坏死,出现室性早搏,最后完全阻滞导致室性心律及停搏,心脏毒素的作用是对肌肉的直接毒性作用,使细胞内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等渗漏出细胞外,导致细胞的死亡。发病机制•2.凝血毒素及抗凝血毒素:它作用机制是:一是直接激活X因子不能通过生理性凝血机制而发挥凝血作用;二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三是激活凝血酶原加速变成凝血酶而使血液凝固。由于纤维蛋白与凝血酶等物质消耗过多而产生DIC。发病机制3.出血毒素:与凝血毒素相反,这种出血毒素使蛇伤患者在咬伤局部出现血泡,瘀斑,渗血不止,肿胀疼痛等症状及体征,它能损伤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及细胞间粘合质引起血浆外渗,红细胞外漏而出血。•4.溶血毒素:直接破坏红细胞膜引起溶血发病机制5.卵磷脂酶A2:此酶存在于眼镜蛇、银环蛇等神经毒素的蛇中,机制是使细胞膜卵磷脂水解,引起细细胞溶解和血小板崩解,损及神经组织或直接协助蛇毒中的神经毒素或心脏毒素进入神经组织中,表现出严重的外周神经症状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四肢乏力,严重时出现惊厥、四肢瘫痪、呼吸麻痹及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神经毒素的致病作用与生化结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