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教学查房教学目的•了解恙虫病•掌握恙虫病的临床表现•掌握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了解恙虫病的鉴别诊断第一项任务汇报病史第二项任务:•到病房查看患者第四项任务:复习课本知识(一)病原学恙虫病病原体是恙虫病东方体,原属于立克次体科(Rickensieae)的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后经研究发现,该病原体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明显不同于该属其它立克次体,从而将其另立一属,称东方体属(Orientia),将恙虫病立克次体改称为恙虫病东方体。(二)流行病学1.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鼠类是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如黄毛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此外,兔、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本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二)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本病通过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螨幼虫孵出后,在地面草丛中活动,遇到宿主动物或人时即附着其体表叮咬组织液,3-5天吸饱后落于地面。恙螨一生一般只在幼虫期叮咬宿主动物一次,获得东方体后经卵垂直传播,当子代恙螨叮咬人时传播本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草地接触史(二)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流行地区居民多经感染而获得免疫,通常表现为散发,外来人群进入疫区常易发生流行。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二)流行病学4.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东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日本、韩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报道发病较多。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流行季节有显著差异。长江以南地区以6-8月为流行高峰,属于“夏季型”;长江以北地区以10-11月为流行高峰,属于“秋季型”。(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14天。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三)临床表现1.1发热:体温多在38.5~41℃,最高可达42℃,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有畏寒,偶有寒战。(三)临床表现1.2焦痂或溃疡:是恙虫病特有的体征,发生率多为50%以上。恙螨幼虫叮咬处首先出现粉红色小丘疹,约3~10mm大小,其后逐渐变为水泡,水泡破裂后中心部位发生坏死,形成褐色或黑色焦痂。焦痂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小溃疡,无脓性分泌物;一般无痛痒感。焦痂或溃疡可全身分布,但多见于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肛门等隐蔽、潮湿且气味较浓的部位。多数1个或多个不等。特异性焦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