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出血性转化盛文利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心源性动脉源性脂肪性其他腔隙性梗塞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出血性梗塞无症状性梗塞原因不明脑出血(431)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继发于梗死的出血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源性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动脉炎性出血药物性出血原因不明MRI是鉴别非出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最佳方法。许多CT检查诊断为非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却为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混合性脑卒中非同一概念。混合性脑卒中:同一患者脑内不同血管供血区同时或较短时间(48-72h)内先后发生的出血和梗死。出血性转化:即梗死后出血,是在梗死基础上合并的出血,出血位于梗死的脑组织中。动脉梗死和静脉梗死都有出血性转化。形态多为点状出血或融合成片状的出血,大多位于灰质。也可以形成血肿。(EurNeurol1994;34:64–77)按病理分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纯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自发性药物性苍白的、贫血性梗死在梗死区内仅偶见散在的红细胞。在梗死脑组织内有相当数量的红细胞。红细胞的密度足以在CT或MRI检查中显示有高密度或信号异常。J.P.Mohr,DennisW.Choi,JamesC.Grotta.etal.STROKE: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MANAGEMENT.FourthEdition.Elsevier.2004,61-62出血性转化的分类ECASS分类(影像学分类)HI-1(出血性梗死I型):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的出血点。HI-2(出血性梗死Ⅱ型):梗死灶内较大的融合的出血点,无占位效应。PH-1(脑实质血肿I型):血肿体积不大于梗死区域的30%,伴有轻微的占位效应。PH-2(脑实质血肿Ⅱ型):血肿体积大于梗死区域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A—HI-1B—HI-2C—PH-1D—PH-2只有PH-2是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和临床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3%(28/65)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周内有出血性转化。时间:两周内(15例),3-7天(7例),3天内(4例)。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有占位效应的大梗死、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累及皮质的梗死、明显的BBB破坏、CT增强扫描有强化等。心源性脑栓塞是出血转化的常见病因。仅有三例患者有症状加重(两例为血肿,一例为杂合状出血)CT是敏感的检查手段。高血压的有无和严重性,抗凝和右旋糖酐治疗对出血性转化无统计学影响。自发性出血性转化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A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