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内容1.定义和病理特征2.流行病学特征3.发病机制4.支持治疗5.药物治疗6.预防7.治疗反应性亚型的探索8.总结定义和病理特征•50年前,Ashbaugh及其同事对12例感染或创伤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感染或遭受创伤后会出现呼吸急促、难治性低氧血症以及胸片显示弥漫性阴影等现象。在7例死亡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肺泡腔内被覆明显的透明膜。•因此,成人(后改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个术语孕育而出。•多年来,关于ARDS的四种主要定义几经演变,但均保留了Ashbaugh及其同事最初描述的主要特征。这些定义以临床特征和胸部影像学作为代替指标。•2012年提出的柏林定义,通过建立“基于在最小呼气末正压基础上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的三种危险等级,进而打破了传统观念。•如果ARDS发病缓慢或者没有确定的危险因素,此时应该要立即考虑到“所谓ARDS相似的疾病”(ARDSminics)可能,这包括大量的疾病或综合征,其中一些可能需要特定的治疗(表3)。流行病学特征•基于人群,估计ARDS的患病率为10~86/100,000人,其中澳大利亚和美国报告的发病率最高。•最近一项在50个国家459个ICU进行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临床识别率的范围为轻度ARDS的51.3%到重度ARDS的78.5%。•在ARDS不同的严重程度阶段,均能发现针对“目前推荐的肺保护通气临床实践”的应用不足。•弥漫性融合性阴影及心胸轮廓狭窄(提示非心源性水肿)是典型表现。•但影像学检查通常显示为不对称、下肺区阴影,偶见肺叶阴影。遗传特性和生物标志物•大多数有临床危险因素的患者(例如肺炎、脓毒症或遭受创伤),并不会发展为ARDS,这表明遗传易感性因素在该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已知与ARDS发病相关的基因有40多个,包括编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白介素-10、8(IL-10、8)、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这些基因。•血浆生物学标志物的增加,包括全身炎症(IL-10和IL-8)、上皮损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表面活性蛋白D)以及内皮损伤(血管生成素2)的标志物,以及凝血紊乱标志物(低水平蛋白C和高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与ARDS的不良预后有关。这些生物标志为ARDS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思路,同时也可以鉴定有治疗反应的亚型。发病机制•肺对损伤的最初反应,也就是指ARDS的渗出期,其以“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肺泡内皮和上皮屏障的损伤,以及肺间质和肺泡内高蛋白质分泌液的聚集”为特征。•定居在肺泡的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症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