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传染病的特征讲解.ppt
下载文档

ID:107320

大小:1.21MB

页数:19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染病 特征 讲解
5.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恢复期)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5.1 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5.1.1 有病原体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许多传染病(如霍乱、伤寒)都是先认识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然后认识其病原体的。SARSV 基本特征 5.1.2 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污染环境。传染病病畜(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可作为隔离病畜的依据之一。5.2.3 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a.散发性发病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为b.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c.大流行;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为d.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空间上、不同畜(人)群(年龄、性别、)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5.1.4 有感染后免疫 动物、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居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炎等)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等,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5.2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5.3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5.3.1 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动物(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期,称为潜伏期。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并呈常态分布。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细菌性食物中毒,毒素在食物中已预先生成,则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狂犬病的潜伏期取决于病毒进入体内部位(伤口),与伤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成正比。5.3.2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d。起病急骤者,则无前驱期。5.3.3 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患畜(者)渡过前驱期后,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中,大部分患者随即转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转入症状明显期。某些传染病(如麻疹)患者则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持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如破伤风、猪丹毒等。5.3.4 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畜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 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5.3.5 复发与再燃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己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见于伤寨、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末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5.3.6 后遗症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末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5.4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5.4.1 发热 发热可以由感染性的原因,也可以由非感染性(如肿瘤、风湿性疾病、血液病)原因所引起。在感染性发热中,急性传染病占重要地位。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 体温可骤然上升至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见于疟疾、登革热等,亦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见于伤寨、副伤寨等。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至数周。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如在伤寒、副伤寒,亦可在一天之内降至正常,如败血症,此时多伴有大量出汗。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1.稽留热24h体温相差不超过l,见于伤寒、斑疹伤寨等。2.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l,但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寨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等。3.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为败血症型热。4.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在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5.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5.4.2 皮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皮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风疹、天花、猩红热。5.4.3 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5.4.4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5.5 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住、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到,非典型则可轻可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