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201-2009.doc
下载文档

ID:100497

大小:179KB

页数:2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液化 石油气 事故 应急 救援 预案 指南 YZ0201 2009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1—2009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YZ0201—2009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编制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的通知》(质检特函【2006】71号)文件的要求,为规范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质量,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组织人员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 本指南共分12章,主要由总则、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保障措施、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事故调查、有关术语和定义等内容组成,其中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预警和预防措施,应急技术和现场处置措施是本预案指南的技术基础。本指南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企业应急管理所应采取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路线,阐述了企业如何建立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专项预案、确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多年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并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也可用于基层技术人员应急救援工作时借鉴和参考。使用单位应在编制专项预案,开展应急工作时,考虑自身应急资源情况,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负责管理和解释。 本指南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人员有史红兵、陈习文、彭立煌、蔡黎波、王成银、金平。 本指南由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吴旭正、石少华、刘牧玲负责统稿,郭元亮主审。 由于应急事业的不断发展,编者水平所限,本指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使用本指南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24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 目 录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2 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岗位职责 2.3 相关操作岗位职责 3 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1 单位的自然概况 3.2 储罐的状况 3.3 应急救援资源 4 储罐危险辨别与灾害后果预测 4.1 介质特性 4.2 储罐的常见结构形式 4.3 容易导致事故的因素 4.4 容易导致事故的部位 4.5 灾害后果预测 5 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 5.1 预警 5.2 预防机制 6 应急响应 6.1 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 6.2 事故确认、分析和救援程序 6.3 事故外部报告程序 6.4 事故监控措施 6.5 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6.6 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6.7 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6.8 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和规定 6.9 现场恢复 7 应急作业技术 7.1 现场询情 7.2 关阀、断源 7.3 设定区域和疏散 7.4 消除火种 7.5 应急处理 7.6 积极冷却、防止爆炸 7.7 泄漏处置 7.8 安全防护 7.9 现场监测 8 保障措施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措施 8.2 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 8.3 应急队伍保障 8.4 经费保障 8.5 培训和演练 8.6 其他保障 9 预案编制、管理和更新 9.1 预案编制一般步骤 9.2 预案编制的格式要求 9.3 应急预制的制订与发布 9.4 预案的演练和持续改进要求 9.5 预案上报 9.6 监督检查 10 事故调查 10.1 事故现场的保护 10.2 事故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0.3 情况调查 10.4 资料调查 10.5 现场调查 11 附则 11.1 有关术语和定义 11.2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 11.3 制定与解释 12 附件 12.1 重点设备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2.2 相关的图表 12.3 外部机构通信联络方式 附录A 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威力估算 附录B 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燃烧安全距离(推荐) 附录C 应急联络电话表(样表) 附录D 应急救援设备清单(样表)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应对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指南。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1.3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企业编制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也适用于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应急工作时借鉴和参考。 1.4 工作原则 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 积极应对,立足自救。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级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1.4.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在组长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班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4.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1.4.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1.1 企业应成立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资源情况实行分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2.1.2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指挥部、专家技术组、抢险救灾组、后勤保障组、警戒保卫组、医疗救护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工作组等。应急指挥组织机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2.1.3 应急救援岗位设置、人员组成及组织结构图应在应急救援预案中明确。 2.2 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岗位职责 指挥长一般由企业法人或法人指定授权人担任。其职责: (1) 组织制订液化石油气储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 负责单位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3) 批准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4) 事故状态下设立应急救援内部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5) 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6) 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7) 事故的信息上报工作; (8) 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 (9) 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0)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2.3 相关操作岗位职责 2.3.1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 迅速查明设备安全事件、事故的特征、类别、原因、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合理的技术处置方案,现场组织实施应急方案,救援方案报总指挥审定;传达和组织实施审定后的救援方案;负责预案的演练考核工作;负责救援设备、机具、急救物品的选型购置、管理工作;负责组织事件、事故调查、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 2.3.2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机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根据方案实施情况,机动组成应急小组、设备抢修组和救援组,负责设备抢修和应急时的设备、环境监测等工作。 警戒保卫组:负责做好现场保卫警戒、维护秩序、疏通道路、组织人员撤离等工作。 通信联络组: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保障救援通信联络和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 医疗救护组:负责对营救人员和受伤操作人员的现场救治、心理抚慰或转送医院治疗。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与供应;后勤服务、宣传等保障工作。 善后工作组:负责现场恢复工作,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安抚、抚恤和理赔等工作,负责设备、厂房以及周围建筑物等损坏后的保险和赔偿处理等。 3 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1 单位的自然状况 3.1.1 性质、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周边人口密度与数量,纵、横距离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 3.1.2 生产规模、人员数量和有关生产工艺状况; 3.1.3 周围建筑物性质(民居、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环境、重要基础设施等),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距离); 3.1.4 当地的气象、环境资料。 3.2 储罐的状况 参数(容积、最高工作压力、使用最高温度、介质主要组分等),安全附件(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等)的安全状况,附属压力管道的状况等。 3.3 应急救援资源 3.3.1 本单位应急救援的人力、装备、资金和物资情况,具体数量以及保障措施。临近同类企业应急救援资源情况、通信联络方式等。 3.3.2 对照现有资源,提出资源补充、合理利用和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 4 储罐危险辨别与灾害后果预测 4.1 介质特性 4.1.1 理化性质 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由丙烷(C3H8)、丙烯(C3H6)、丁烷(C4H10)、丁烯(C4H8)等低碳烃类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液化石油气通常以液态在常温压力下储存,具有气、液两相的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闪点-74℃:沸点从(0.5~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V/V)]2.5,爆炸上限[%(V/V)]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1.5~2.0,不溶于水。 4.1.2 危险特性 (1)燃烧速度快。液化石油气燃烧属于气、液混合燃烧,燃烧速度快,火势猛烈,蔓延扩展迅速。 (2)火焰温度高,辐射热高。液化石油气燃烧热值高达105000kJ/m3,火焰温度高达2000℃。 (3)爆炸速度快,冲击波威力大,破坏性强。液化石油气爆炸速度快,达到(2000~3000)m/s。 (4)易挥发。常温下,液化石油气易挥发,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能迅速扩到250倍以上。 (5)比空气重,爆炸下限低,最小着火能量小。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1.5~2.5)倍,在空气中易向低洼地方流动,并聚集起来。液化石油气爆炸浓度范围较窄,只有(2~10)%,最小着火能量也很低,只有3×10-4J。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液化石油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