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课堂,让生命再绽光芒杨小静: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音乐学科来说,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尝试,使音乐课能在充分表达音乐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开发学生潜能、补偿心理缺陷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爱心关心学生,让他们在音乐表现中找回自信,充分表达自身价值,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音乐教育根底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开展。这一学生观告诉我们要尊重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种高度灵性的情感艺术,它是用心灵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聆听音乐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思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形成自己健康、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的情操和完整和谐的人格。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就能被人理解的普遍语言,它可以与思想感情直接交流。在特殊的领域,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动,一旦进入音乐作品,他们也能产生音乐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得到开展。每个孩子都有差异,但在正常的教学中,心理障碍生很容易被无视,其实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心。身为人民教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不单单要重视天才学生,而且更应当关爱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在原本的根底上有所开展,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把这些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让他们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情感方面,爱生是教师之本,教师的爱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敞开心扉的金钥匙。对于心理障碍生,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并且积极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兴趣为切入点,以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实践为出发点,通过生动活泼而又丰富的教学活动点燃他们的音乐思维,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从而使他们能够享受音乐,喜爱音乐。一、创设语境,引起心理障碍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简而言之,有了兴趣,就会使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准备饶有兴趣的学习材料,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导入〞这一环节上,要一上来就抓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