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和防治.doc
下载文档

ID:98843

大小:87.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糖尿病 影响 因素 防治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一、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 英文缩写 单位 理想 良好 差 空腹血糖 FBG mg/dl <108 108~140 >140 mmol/L <6.0 6.0~7.8 >7.8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BG mg/dl <144 144~180 mmol/L <8.0 8.0~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7.0 7.0~8.5 >8.5 尿糖 GLU mg/dl 0 0~500 >500 甘油三脂 TG mg/dl <136 136~200 >200 mmol/L <1.5 1.5~2.2 >2.2 总胆固醇 CHO mg/dl <200 200~250 >250 mmol/L <5.2 5.2~6.5 >6.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mg/dl >42 42~35 <35 mmol/L >1.1 1.1~0.9 <0.9 血压 BP mmHg <140/90 >160/95 体重指数(男) BMI kg/m2 20~25 25~27 >27 (女) BMI kg/m2 19~24 24~26 >26 (一)、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在几年前已经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如下: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 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 ; 3. 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如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 <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均属糖代谢正常。 注意: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不是餐后血糖 (如吃馒头后),而是特指在口服了75克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值。 此外,在血糖水平正常和糖尿病之间还有两种不正常状态,也叫糖尿病前期。 1. “糖耐量损伤(IGT)”,指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OGTT) 中2小时血糖>7.8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但<11.1 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 “空腹血糖损伤 (IFG)”, 指空腹血糖≥5.6 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但<7.0毫摩尔/升(126 毫克/分升)。 (二)、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有哪些意义? 首先,新诊断指标主要修改点是降低了原空腹血糖的诊断水平,从原来的 7.8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改为现在的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 其次,新增加了IFG,与IGT不一样,前者表示空腹血糖受损异常,后者(IGT)则表示餐后(服糖后)血糖异常。这两种糖尿病前期状态的意义是有IGT或IFG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增高并且还容易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伴随情况,比血糖正常的人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人群中以单独IGT者最为多见。年龄越大,出现IGT和餐后高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年龄较大 (>40岁)者,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还应检查2小时血糖来早期发现糖尿病。 (三)、 对哪些无症状或诊断者需要复查空腹血糖或作OGTT? 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者, FPG正常者应每年复查FPG或每3年查OGTT一次。下列情况应查OGTT,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增高的人被漏诊。 ①IGT或IFG;②肥胖(超重20%或体重指数≥27) ;③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者;④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婴儿(>4千克)史;⑤有高血压,BP≥140/90 毫米汞柱) ;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HDL)≤0.9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 (TG)>2.83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 ;⑦年龄>45岁;⑧服用一些药物如皮质醇激素、利尿剂等。 二、糖尿病的治疗 从对糖尿病的状况、危害性和致人死亡的分析,更加突出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人们多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从文化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掌握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影响。虽然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影响,但非专业人士对糖尿病的知识仅一知半解甚至是带有片面性,对根本上掌握糖尿病的成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做好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大多数人了解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防患于未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糖尿病的预防可以为国家和家庭节省有限的资源,使之为呵护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诱发糖尿病的根原,我们只有抓住这个造成糖尿病的牛鼻子,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的认识和它们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从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析来看,可以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四类因素。即: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和妊娠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因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等。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均与先天性的基因缺陷有关,把它们并入遗传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的理解,避免因素大多而无法突出重点,造成知识混乱,影响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 饮食因素包括肥胖因素、长期摄食过多和代谢因素。无论是肥胖因素、长期摄食过多还是代谢因素都与饮食失调有关。因此,把它们合并分析有利于人们抓住重点,解决该类因素引起的糖尿病。 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遗传因素缺陷是先天性的基因缺陷。一般来讲,对于严重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糖尿病比较难于治疗,危害性非常大。但我认为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均是轻度的遗传缺陷,而这种遗传缺陷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反复刺激下,才突现出遗传缺陷,诱发糖尿病。当人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因素的强烈刺激,完全可以减轻糖尿病的症状,甚至于使糖尿病的症状完全消失而恢复健康。 据报道,有些人体内有“耐饥”基因,这种基因让他们躲过了饥荒而生存下来,但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就容易患上糖尿病。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的统计学数据都有力的支持了“耐饥”基因的存在。在世界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这些统计学的数据也进一步提示着人类“耐饥”基因的存在。 人类为什么会有“耐饥”基因呢?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吃不饱肚子的日子比较多。不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事,就说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前,有多少人可以吃饱肚子,又有多少人可以经常吃得到肉。在样样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吃不饱肚子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人类体内没有“耐饥”基因的存在,我们就很容易在饥饿中死去。而没有在饥饿中死去的人,其体内基因在长期饥饿的刺激下,就会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适应环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亿万年的进化过程,长期的饥饿刺激,人类体内逐渐形成“耐饥”基因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因此,人类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都会打上“耐饥”基因的烙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耐饥”基因的形成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如果人们能够理解这一点,而不是与自己的遗传基因对着干,那么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遗传基因是与生俱来和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减轻遗传因素对诱发糖尿病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顺应遗传基因的要求,不要刺激它。就好比你只能拿得动50斤的东西,而你偏要拿100斤的东西,就很容易扭伤一样。 2、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精神因素不仅对糖尿病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有重要影响。精神是人的统帅,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情感的控制者和决策者。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对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的处理、判断、反馈和决策都是由属于精神的大脑来决定的。而且,对于外部世界的刺激,大脑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和决策。甚至于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场合对于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力度和性质完全相同的刺激也可以做出完全相反的决策,所以说精神的作用对你的健康有重大影响。大脑决定着你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决定了你的吃、喝、拉、撒、睡,所有这些事情对你的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精神因素既决定着人的喜、怒、哀、乐,也决定着人的行动和饮食。通常情况下,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可以表现出喜悦、愤怒、悲哀、快乐、苦恼、忧愁和恐惧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必然造成人的身体中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人的身体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不会对人形成很大的伤害。但是物质变化超过了人的身体自我调节的范围,就会对人形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任何情绪的变化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将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由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并不了解。在精神对人的指挥上就无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甚至于无视于身体的抗议,而做出超越人的精神和身体极限的事情,给予人体致命的打击。 例如:一个人一天之内必须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才能使人的精神和身体恢复健康,正常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如果人体每天得不到足够的睡眠时间就会透支生命,各种疾病也就会找上你。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压力大,外界的诱惑多。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或更高的社会地位,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人的精神和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劳动中,加班加点是常事,暴饮暴食也是常事。因此,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和年轻化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了解身体状况,释放精神压力。每个人只要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身体的提示进行精神、睡眠和饮食的调节,使之符合人的精神和身体的自然状况,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还你一个健康的人生。 换句话说: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饮食、运动和睡眠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人类在长期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法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 除了人类的普遍性外,每个人更应该关心和掌握自身的特殊性。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就是双胞胎也有差异,所以其他人能做的事,你不一定能做。比如说吸烟有害健康,很多吸烟者马上说,某某人吸了一辈子的烟,既未生病还享有高寿啊!是有这样的例子,但它是特殊的例子。对大多数人而言,吸烟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人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关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变化,进行正确的调节和控制是防治疾病的关键。如果你违背了这一自然法则,而不进行自我控制,那么健康就会离你而去,疾病就会马上到来,严重的就到马克思那里去报到吧! 3、饮食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饮食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长和糖尿病病人的年轻化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们缺乏饮食控制而造成饮食失调,使身体无法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诱发糖尿病。 人的身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对各种食物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换句话说人的身体对食物的处理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也是人一出生就决定了的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无论是我国中医的研究成果还是国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即:人要健康与长寿,每餐只吃七分饱。我以为这个结论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人类“耐饥”基因的存在。人类已适应了适当的饥饿,也只有在适当的饥饿情况下才能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使人体的机能发挥最佳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大多数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化合物、维生素、水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所必需的,缺一不可。维生素、水和矿物质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利用,而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化合物一般都是多分子聚合的物质,分子结构也比较复杂,不能直接被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