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懈努力,当前尤需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一、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首先,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固党执政的社会根底的必然要求。对执政党而言,没有稳固的执政社会根底,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执政地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是稳固党执政的社会根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全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其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已经明确,这就是: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根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又是全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和协调、稳定有序的社会,但不是没有矛盾或彻底消除了矛盾的社会。它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要确保人民生活安康、人际关系融洽、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标准有效实施,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开展,保障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第2页共3页正常,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它使一切创造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一切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和谐,是前进中的和谐、开展中的和谐、创造中的和谐。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根底之上和党的坚强领导前提之下。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稳固党执政的社会根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关于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