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现状和对策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人均每年垃圾产量440公斤。2022年、202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1.18、1.35亿吨/年,城市历年的垃圾堆存量高达66亿吨,侵占35亿多平方米的土地,已有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决垃圾危机的途径延伸到乡村。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城市垃圾产生量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年增长速度到达5-8%。一、目前我国及杭州市垃圾处理现状近几年来,全国不少城市环卫部门在城市垃圾回收、运输和处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开展速度较慢、垃圾处理技术落后,尤其是运行经费的欠缺,垃圾包围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已建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当局部是简易填埋,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不具备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和有效处理的设施,填埋气体未加收集和利用,二次污染现象严重。垃圾燃烧处理技术和设备良莠不齐,局部燃烧厂烟气处理和监测达不到环保要求,产生的飞灰等危险废物尚未做到平安填埋,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刚刚起步,废物回收尚处在原始的粗放阶段,与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公众和单位对垃圾的危害及处理过程中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垃圾处理的巨大压力和费用都由政府单独承担。杭州市老城区目前平均日产生活垃圾2800余吨,除乔司建有一个垃圾燃烧厂外(但由于国内垃圾燃烧的技术和设备都不成熟及处理本钱较高等因素,通过燃烧来处理的垃圾量较为有限),只有一个垃圾填埋场,即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该场建于1991年,设计使用年限为13年,库容量即将饱和。投资额达3.5元人民币,设计使用年限为24.5年的第二填埋场正在筹建中,但由于建设资金筹措及征地较困难等原因,建设进度较慢。在环卫作业方面,根据杭州市环卫科研所的调查分析,由于受到行政管理条块的限制,承担垃圾收运处理的是政府部门下属的环卫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附属于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行政主观部门,多个不同的管理主体,造成相互之间因利益的分配和管理界限的制约而难以协调,导致垃圾收集、储分、运输、处理及回收各个环节重叠与脱节并存,方案与市场交错,规那么与无序冲突。设施、设备资源配置失衡,设施、设备闲置与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垃圾收集工不能到最近的中转站倾卸垃圾,工作效率低、工作强度大、人力...